节选 宿草堂二首其一原文、作者,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1、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节选)
匡庐奇秀 , 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大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 , 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
明年春 , 草堂成 。三间两柱 , 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 。敞南甍,纳阳日 , 虞祁寒也 。木 , 斫而已,不加丹 。墙,圬而已,不加白 。磩阶用石,幂窗用纸 , 竹帘,紵帏,率称是焉 。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 , 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 , 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 。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 。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
自问其故 。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 。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 。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 , 如龙蛇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枝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 。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堂北五步 , 据层崖积石 , 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 。绿阴蒙蒙 , 朱实离离 , 不识其名 , 四时一色 。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 , 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 , 随风运去 。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 , 秋有虎溪月 , 冬有炉峰雪 。阴晴显晦,昏旦含吐 , 千变万状,不可殚记,覶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 , 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 , 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复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 , 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 。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 , 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清泉白石 , 实闻此言 。
此文是作者贬为江州(今九江市)司马之作 。元和十一年(816)秋,白居易往游庐山,他最爱的是香炉峰北、遗爱寺南,介于峰寺之间的一带地方,故文章开头即写:“匡庐奇秀 , 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用“胜绝”、两个“甲”字,突出这里风景特胜 。由于作者喜而爱之 , 因此在此着手修筑草堂 。文章中 , 把草堂安排在一个景色优美的具体环境中,用传神的妙笔写出一种境界 。这样读者从这里得到的就不仅是草堂的位置,而且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 。这样处理,从文章布局来看,也为下面描写草堂做了准备 。
翌年春天,草堂建成了 。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他的草堂:“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 。碱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紵纬 。”盖房所用的木材,只加以消斫 , 不涂油漆;墙上只涂一层泥,不加粉刷 。以石砌阶,以纸糊窗,用竹编帘,用麻布做帐子 , 一切都简单质朴 , 而堂中的陈设是:“设木榻四,素屏二 , 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也极其简朴 。但在这简朴之中却充满着高雅的情趣 , 反映出作者的品格和崇尚 。
迁居草堂后,“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 。仰、俯、睨三个动词,描绘了尽情赏爱山水的情景 。“物诱气随,外适内和” , “不知其然而然”几句写山景相招,心与景应,身体舒适,内心冲和 。在草堂中生活 , “一宿体宁 , 再宿心恬,”三宿后则“颓然嗒然” , 竟然是“不知其然而然”,进入庄子所说的忘我境界,这种微妙的情趣、心境,连自己也不知其所以了,只是觉得一片虚灵,一片清静 。
接下去,推进一层,自述其中缘故 。他借用问答的形式,用较大的篇幅,集中说明住在草堂外适内和 , 体宁心恬的原因 。但他不是直接回答,而是放开笔墨,从草堂写起 。先运用白描手法 , 先记叙草堂周围的景物说 。堂前空旷、清幽、舒适 。堂前有长宽十丈的平地,平地中间有平台,平台南面有方池 , 山竹野草环绕着方池,池中有白莲白鱼 。这样清美的环境自然有宁静恬适之感 。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添上一个热闹的动景——石涧 。夹涧有古松、老杉 。古松、老杉的高枝“戛云”,低枝“拂潭” , 形状“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 。松下多丛生的灌木,萝茑的叶、蔓互相交结,以至遮日 , 翳月 , 虽处盛夏,犹如凉秋 。草堂之北则山高、石怪、林密 , 以层崖为背景 , 真山与假山相配取胜 。在这奇景之上 , “又有飞泉植茗”,在“飞泉”之下,又有一大片绿绿的种茶之地,真是美极了 。堂东瀑布飞湍 , 气势磅礴 。作者以“三尺”状瀑布之长 , 虽然短小而趣味良多,它“泻阶隅 , 落石渠 , 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有色可见,有声可听 , 声色俱美 。在草堂的西边,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泉水从屋檐滴到台阶,接连不断,如贯珠,如雨露 , 以变化流动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草堂四周的面貌 。作者笔下的草堂景色似是一幅绚丽的山水画,有山,有水,有泉,有林,但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充满生机,熔铸着热爱山水的 ***,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
描绘了草堂四周的景色后,接着又描写距草堂稍远处的景物,草堂附近望得到和走得到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供人游赏的名胜 。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明月 , 冬有炉峰晴雪 。作者认为香炉峰、遗爱寺一带阴阳明显,早晚吞吐烟云,千变万状,故以“甲庐山”三字赏誉之 。作者是一位擅长议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擅长议论的散文能手 , 他尽情地记叙了草堂周围的景物后 , 以“故云甲庐山”一句收结前文,然后转入带有感 *** 彩的议论 。先用感叹词“噫”字来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注意 。然后以凡人与自己对比,用一个反问句说明自己住在庐山能够外适内和,体宁心恬 。又以古人为例,说明自己住在庐山与东晋僧人慧永、慧远、隐士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入庐山、老死不返的心情是一样的 。
到此,作者已向读者交代 , 原来自己在庐山筑草堂,是实现了自己喜爱山水的“病癖” 。想到自己虽贬为江州司马 , 但“郡守以优容而抚我 , 庐山以灵胜待我”,终于满足了自己爱山水之癖 。然而任江州司马,仍受官职的束缚,因此作者表示任官年限期满,准备终老庐山,“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他在《祭庐山文》中也说过,在庐山筑草堂,“不唯耽玩水石,以乐野性、亦欲摆去烦恼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喜爱山水名胜,到处游赏,是表现他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 。
这篇散文,作者以草堂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记叙,中间穿插议论,叙议结合,并能够细密而深刻地观察客观景物,把握住客观景物的具体特征加以描绘,比喻恰当,读后如身临其境 。
白居易一生提倡平易朴实的文风,本文的语言就是质朴无华而又精炼含蓄 。作者不求词藻华丽 , 不用冷僻字眼 , 也不矫揉造作 , 故作惊人之语 , 一切皆自笔底自然流出 。通篇全用长短不齐、错落有致的散行句式,句中少至一字,多至九字,由于大量采用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因而产生了文字活泼、富有变化的艺术魅力,读后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

节选 宿草堂二首其一原文、作者,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绝句二首<其一>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绝句二首·其一》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 ,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
唐代诗人杜甫《绝句二首·其一》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 。
江山沐浴着春光 , 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
第一首诗,开始就从大处着墨 , 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 , 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
第二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 , 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 , 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
第三句,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 , 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泥融”紧扣首句 , 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 , 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 , 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 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杜甫忧国忧民 , 人格高尚 , 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 , 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 , 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 , 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 , 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 , 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 , 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 , 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 , 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 , 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 , 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 , 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 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 , 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
写融融春日里草堂周围的景象 , 四句皆对 。首句的“迟日江山丽”点明时令,是泛写春景,“丽”字总概出这两首诗的景物特征 。春日的骄阳冉冉升起 , 和煦明媚的春光洒满了山脉、河流、原野、村庄,一切都显得那么明丽而富有生机 。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 。第二句写原野上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如茵的芳草,在惠暖的春风里散发出沁人的馨香 。“花草”二字,可以使人联想到春日原野上斑斓绚丽的色彩 , 春风的吹拂更使这醉人的香气充盈天地 。在前两句中,“丽”与“迟日”,“香”与“春风”,都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 。在这惠风和畅、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泥土湿融 , 燕子方可翻飞筑巢;江边沙暖,鸳鸯始能恣意憨睡 。而这一切又都是骀荡春风吹拂下的景象,是对“迟日江山丽”的具体渲染 。“飞”、“睡”两字,不但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们的不同形态,而且一动一静 , 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 。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 , 反映出复托身有所的悠闲欣喜心情 。
1、绝句二首<其一>描绘了是一个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
2、绝句其一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 。
3、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
4、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 。前两句是对环境进行外部描写 , 后两句则是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 。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 , 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 , 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节选 宿草堂二首其一原文、作者,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宿新市徐公店是谁的作品?《宿新市徐公店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 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 。
第一首诗通过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清明节村歌社舞的乡土风俗,抒写了作者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第二首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蝶等意象,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 。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其一 , 春天刚来,只能在杨柳梢头看得出,有人挑选几根杨柳长条折下来插到酒楼头 。虽然现在身在他乡,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看那村社里搭台唱歌跳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
其二,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 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 , 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 。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
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 。这里水陆环绕 , 舟车通利 , 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 。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 , 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 。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百度百科  
杨万里 (南宋杰出爱国诗人)-百度百科
节选 宿草堂二首其一原文、作者,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宿新市徐公店诗人的写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 。此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 。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 。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 。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 , 见景生情,有感而发 。
出处:唐代·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春天刚来,只能在杨柳梢头看得出 , 有人挑选几根杨柳长条折下来插到酒楼头 。虽然现在身在他乡,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 , 看那村社里搭台唱歌跳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 , 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 。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
这是一组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 , 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
第一首诗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清明节的村歌社舞 。首二句点明季节与地点,先写柳梢,再写酒楼 。后二句通过观察乡土风俗暗示自己身在他乡 , 表明自己并没有那种寓居他乡的愁绪,并且着意于“村歌社舞更风流”,更表现出一种恬然闲适的心境 。
第二首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 , 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 。“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 , 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 , 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 , 自然是无处寻了 。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 , 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
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 。此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 。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 。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 。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 。
出处:唐代·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春光都在柳梢头 , 拣折长条插酒楼 。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春天刚来,只能在杨柳梢头看得出,有人挑选几根杨柳长条折下来插到酒楼头 。虽然现在身在他乡 , 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看那村社里搭台唱歌跳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 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 。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
这是一组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 , 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
第一首诗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清明节的村歌社舞 。首二句点明季节与地点,先写柳梢,再写酒楼 。后二句通过观察乡土风俗暗示自己身在他乡,表明自己并没有那种寓居他乡的愁绪,并且着意于“村歌社舞更风流”,更表现出一种恬然闲适的心境 。
第二首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 , 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 。“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 。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
宿新市徐公店诗人的写作背景,如下:
诗人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新市镇,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的时候,看到一片盛开黄色鲜花的油菜田野 。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 。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蝶 。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 , 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 , 再也找不到蝴蝶了 。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大好的祖国山河 。。
宿新市徐公店诗人的写作背景 , 如下:
诗人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新市镇,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的时候,看到一片盛开黄色鲜花的油菜田野 。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 。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蝶 。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 。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大好的祖国山河 。
节选 宿草堂二首其一原文、作者,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宿新市徐公店注释及译文宿新市徐公店译文:春天的风光都集中在柳梢头,挑选一些杨柳长条折下来插到酒楼上 。虽然现在身在他乡,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看那村社里的歌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一:
原文: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
翻译:春天的风光都集中在柳梢头,挑选一些杨柳长条折下来插到酒楼上 。虽然现在身在他乡,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看那村社里的歌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
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翻译: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 , 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 , 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 。第一首诗通过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 , 清明节村歌社舞的乡土风俗,抒写了作者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第二首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蝶等意象,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 。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主张抗金 。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
宿新市徐公店注释及译文如下:
篱笆稀稀落落 , 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 , 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 , 再也找不到了 。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 , 别有情趣 。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 。“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 , 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 。“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 , 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
【节选 宿草堂二首其一原文、作者,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 。读者可以想像,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著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