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 , 地处上海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 , 蜿蜒的曲桥将园内水景分为荷花池和碧翠湖 , 小桥流水和西山景区的瀑布、溪流给游客以欢快之感 。 人民公园承载着历代上海市民的幸福时光 , 近年来 , 周末热闹非凡的“相亲角”又赋予了人民公园以新的社交功能和一抹都市喜剧色彩 , 缺爱和不缺爱的“世纪问答”一度成为脱口秀综艺中的热门话题 。
本文图片
图说:人民公园相亲角 资料图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刘歆 摄
这几天 , 一批 “空降”的公共艺术作品 , 让闻名遐迩由婆婆妈妈们主导的“相亲角”忽而有了艺术这个邻居 。 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黄浦区绿化管理所联合主办的“园艺新风——人民公园艺术社区展”正在这里举办 。 同时 , “上海美术学院—人民公园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揭牌 。
自下而上都采用了近乎透明的树脂材料的雕塑作品《缩影——都市造像》 , 各式各样的容器和与断裂的材料代表着不同个体的情绪与生活状态 , 被包容在一个方形的树脂容器里 。 容器集合体的出现 , 构成了都市的缩影 , 将原本独立的、不同的个体赋予了群体性面貌 。 艺术家吴宙骅通过透明的树脂打开“自然之眼” , 用通透的视角关注到了都市每个角落的生活百态 。
本文图片
一块“奇石”异军突起 , 而假山石在中国园林中本不应给人突兀之感 , 细看之下 , 才明白 , 这是一块重塑之石 , 铜材质的雕塑一半金光闪闪 , 另一半印满了指纹 , 这是艺术家朱屹立对置于园林中的文雅符号——“奇石”进行的大胆的实验尝试 。 对一块园林之石进行重塑 , 在上面加入人工的塑痕 , 是艺术家与自然的对话和审视自身审美趣味的游戏 , 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一个关于如何平衡“审美经验”与“趣味创造”的开放式问题 。
人民公园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件特殊的装置艺术作品 , 它是由上海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与社区居民互动、共同创作的“云灯之树” , 市民以多种互动的形式参与到装置艺术的“再创造”过程 , 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 这种参与式公共艺术实践 , 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情感诉求和文化属性 , 保持了市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 。
许多路过的市民驻足观望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人民公园能有更多的公共空间注入艺术的元素 , 提升大家的艺术审美和普及美育 , 在平日里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
【新民|新民艺评丨相相亲,看看展,聊聊爱】
本文图片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 , 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 , 而是因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 , 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 , 创造公众交互的平台 , 对大众生活和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 , 并培育公众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 。 因此 , 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物化的构筑体 , 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生剂 。
伦敦泰晤士河边上的泰特美术馆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太阳” , 它是由几千只灯泡组成的 。 伦敦气候潮湿 , 前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们看到这个人工太阳后 , 都会情不自禁地脱掉上衣 , 躺在美术馆大厅的地板上 , 仿佛真的有阳光穿透他的肌肤 , 温暖他的心灵 , 让他想起自己的恋人、家人 , 仿佛面对无垠的大海山峦 。 人们对太阳的想象和渴望其实就是对心灵温暖的渴求 。 这样一个作品撼动了一座城市的固有面貌 , 让他们重新感知城市的温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本文转自:新民网那些年我们开始学农活。|汤朔梅:向往花果园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张龙 摄开学那天 十日谈 | 友情回归
- 本文转自:新民网有一个调查 张欣:爱也未必能抵御重复的摧残
- 本文转自:新民网套圈圈、夹弹子、吃月饼、庆中秋 风貌区温度,就藏在“乐在宝怡”的味道里
- 夜光杯 期盼中秋
- 本文转自:新民网人生短暂 戴蓉:通达
- |新民艺评|电影《妈妈!》上海首映,看到的不仅仅是妈妈和女儿……
- 本文转自:新民网世上文字 王家骏:唯有真情最动人
- 本文转自:新民网单位一楼的报箱旁 孙道荣:找自己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祈祷远方 夜光杯 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