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端午粽的故事是什么,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1、端午节粽子的故事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
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 , 屈原投江后 , 人们非常思念他 , 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 , 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 , 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 , 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
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 , 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 。
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 , 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 , 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 , 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 , 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 , 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 , 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 。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
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 。粽子的来历 粽子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 , 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 , 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 。品种增多 ,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 , 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 , 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
现在大家都知道粽子来历了吧,说来说去主要是表示我们对屈原的尊敬,这层含义是现在最流行的 , 当然也有民间少数其它传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 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 。
拓展:不同地区端午节粽子的种类
广东粽子
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 , 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 , 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 。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
闽南粽子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 。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 , 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 , 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
宁波粽子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 。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 。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
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 。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 , 入口肥而不腻 。
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 , 为斜四角形 。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此外 ,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 。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 。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 , 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

端午节和端午粽的故事是什么,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关于端午节要吃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 也叫端阳节、午日节等,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
相传 , 在古代,楚国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爱国者 , 他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推进社会进步 。但后来,他的忠诚和正义引起了当时的政治斗争,被流放到了湖南省的岳阳楼上 。
在屈原被流放的时候,他非常伤心和孤独,感到非常的失望和无助 。百姓非常关心他 , 希望能够帮助他度过难关 。于是,他们决定制作一种特殊的食品——粽子,作为一种慰问和慰藉 , 希望能够让屈原感受到他们的温暖和爱 。
百姓们用竹叶包裹糯米、肉和其他馅料,制成了粽子,然后投入江中 。
他们希望粽子能够作为屈原的食物,避免他受到恶灵的干扰,同时也希望粽子能够让江中的鱼虾蜜蜂等生物吃饱,避免它们袭击和侵害屈原 。
自此 ,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制作粽子,以纪念屈原和百姓们的爱心和勇气 。人们相信吃粽子能够避邪消灾、驱瘟祛病,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民间的团结和温暖 。
1、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公元前340年 , 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自投汩罗江 ,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2、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 。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 ,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端午节和端午粽的故事是什么,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和纪念屈原有关,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但这粽子为什么要用叶子包起来吗?人们为什么要把粽子扔到水里面去呢?其实这些由来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告诉您粽子的来历与传说 。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篇1
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 , 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角黍 , 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
【端午节和端午粽的故事是什么,端午节粽子的故事】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 , 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 , 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 , 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 , 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 , 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迳肯呃茫粤钆抡饬窖?。于是 , 人们便以菰叶裹黍 , 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 , 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
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 , 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 。
当时台骀为治水患 , 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 , 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 , 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 , 而大禹治的是黄河 , 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 , 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 , 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 。随着人口的流动 , 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
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 。粽子的来历,粽子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 。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 , 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 , 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
现在大家都知道粽子来历了吧,说来说去主要是表示我们对屈原的尊敬,这层含义是现在最流行的,当然也有民间少数其它传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 。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篇2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对亡国之痛,悲愤地怀抱着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 。屈原去世后,楚国的百姓心里十分哀痛,大家都跑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
渔夫们划着小船 , 在江上来来回回滑动,想要打捞屈原的真身 。这个时候,有一个渔夫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向汨罗江扔下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饭团、鸡蛋全部落水了 。其他人看着渔夫的举止,脸上表现出震惊的表情 。渔夫解释说,鱼龙虾蟹吃饱了饭团等食物,就不会去啃食屈原的身体了 。人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纷纷效仿 。
这时,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 , 倒进江里 。原来老医师想要用雄黄酒迷晕蛟龙水兽,以免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 。
可是,后来又为什么会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根据《初学记》里的记载,汉代有一个人,夜里梦见一人,梦中之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 。三闾大夫对这人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篇3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 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 ,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相传,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 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相传,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 , 在今浙江绍兴 ,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 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 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相传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 , 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 , 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 , 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篇4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臣的 。
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 , 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
屈原投江后 ,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 , 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 , 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 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 , 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 , 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
第二年的端午节 , 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 , 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 , 我吃到了 。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的样子 , 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 。
;
端午节和端午粽的故事是什么,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端午节粽子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导读: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专门的美食,不少美食还成了那个节日的代表,比如中秋有月饼,端午有粽子,人们提及粽子总是会想到端午节,而端午节最不可缺少的美食也是粽子,大家都争相购买粽子礼盒送礼 。那么,端午节粽子的故事简短去哪看?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是什么呢?和我一起去了解下吧 。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简短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 , 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 ,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 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
为了寄托哀思,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 , 发展成棕子 。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 。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就在前几年,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 , 据考证,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
查找相关资料才发现,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 。战国末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 , ,然后又派节使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向楚怀王陈述,楚怀王不但不听 , 反而把屈原驱逐出郢都 。楚怀王去了秦国就被软禁起来,楚怀王后来忧郁成疾,悔恨交加 , 二年后客死在长安 。到后来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即位,秦国陆续派兵攻打楚国,势如破竹,顷襄王狼狈逃出京城 , 郢城被秦兵攻占后 。屈原在流放的路上,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后,心如死灰 , 仰天哀嚎一声,便跳进了湍急的汨罗江,这天正是是农历五月初五 。
汨罗江附近的渔夫和周围的百姓,听说屈原跳江自尽的消息后,都划船来到江上,驾龙舟争争相打捞屈原的尸体 , 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为了防止鱼虾破坏屈原的躯体,他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里,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用来迷昏恶龙野兽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端午节吃粽子注意事项
1、忌未熟先吃
包粽子时,我们不要将粽子包得太大,太大难以将它弄熟 。粽子是要在小火慢慢煮了之后才能真正的熟 , 而不熟的粽子不仅味道不佳,且极难消化,会对人的胃产生极大的负荷作用 。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 , 不然对健康有损 。
2、忌保存太久
自制的粽子未经过真空处理,保质期是极其短暂的,如是天气炎热,最好及时吃掉,万 一不行才存储在冰箱中 , 但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 。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 , 比较好放于阴凉透风的地方 。
3、忌大量进食
每年都有一些因为吃粽子太快或太多而发生消化不良甚至有类似窒息事件,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由于消化能力较差的原因 , 极其容易 因为吃得快或者多而使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 。此外 , 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需有克制,并且尽量趁热吃 , 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
4、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刺激胃酸分泌 , 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 。
5、不吃过冷过硬的粽子
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 , 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比较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
6、不喝冷饮
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轻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 , 让人感觉到滞胀 。
7、睡前不吃粽子
睡前两小时比较好别吃粽子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
端午节和端午粽的故事是什么,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 , 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一: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 , 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 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迳肯呃茫?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 , 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二:“九子粽”的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 , 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 , 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 , 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 。清代诗人吴曼云 , 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 , 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 , 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 。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
端午吃粽子的历史发展
端午节吃粽子 , 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
据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 ,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 , 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一直到今天 ,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 , 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 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