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斧影是个什么典故,"烛光斧影”中,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好为之″。是什么意思?

1、"烛光斧影”中,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好为之″ 。是什么意思?“好为之” , 仅从字面上解释,意为好自为之,带贬义 。指某人所作所为再不收手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 。结合“烛影斧声”的典故来说,应当是赵匡胤有警告赵光义的意味 。
宋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一举开创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时光 。登基之初 , 就刻意扶持其弟赵光义,一路耀升至“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 成“一字并肩王”;同时领大内都部署 , 加同平章事 , 行开封府尹 , 获得了首都管理权 。又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把那些功高震主的各路势力分销瓦解,以为从此高枕无忧 。却不知权利的欲望能改变人性 。
由于赵匡胤的儿子年纪都小 , 为防储君发生意外 , 赵匡胤也就没有立储君,然而按照宋朝前朝五代各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做法,实际上亲王行京兆尹之职,即可认为准皇储 。赵匡胤起初应当也是这个想法的 。
然而赵光义做了开封府尹,成了晋王后,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染指军权,搜罗,推荐各种人才,在朝廷上成为自己的党羽;甚至大内宫中的大小宦官,禁军将领,都是其笼络对象,纷纷被其收买,不臣之心已显 。这种种行为难免会传到赵匡胤的耳上,皇权之威不容挑恤,更何况此时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已经长大成人,于是起了易储之心 。
“烛光斧影”(又做烛影斧声)发生的经过 。司马光的《湘山野录》记载 , 开宝九年十月 , 其时天寒地冻 , 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入寝宫,并斥退旁人,只兄弟互饮 。殿外伺候人员只从窗户蒙纸上看到赵匡胤拿着斧头挥舞,而赵光义却在不停的躲闪的影子 , 并有听得赵匡胤说“好为之” 。第二天即传出赵匡胤已经驾崩的消息 。
宋太祖之死,有太多的难解之谜 。按理作为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时值壮年,身体健壮 , 一套自创的“太祖长拳”名扬于世,绝无突然暴毙的可能 。结合各种正史,野史,和赵光义前期的所作所为和赵匡胤死后的处理来看 , 赵光义弑兄的可能最大,始终是摆脱不了“烛光斧影”,弑兄夺位的嫌疑!

烛光斧影是个什么典故,"烛光斧影”中,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好为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烛光斧影是什么样的?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z3bpR6cBdYUkGS7_OhyVg?pwd=3te3 提取码: 3te3    
五代十国,神州血雨腥风,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望天悲问:大乱何时休?!国家何时大治?21岁的赵匡胤,辞别父母和妻子,离家闯荡,千里送京娘 , 受尽磨难 。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投奔郭威,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 , 结“义社十兄弟“ 。柴荣病死,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称帝后,赵匡胤先击溃后周残余势力 , 又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攻灭了割据政权,加强了对北方的防御 。随后他兵不血刃 “杯酒释兵权” 。坚持“重文抑武”的国策,开创了大宋的辉煌盛世 。公元976年10月12日 , 赵匡胤猝死,留下了千古之谜“烛影斧声” 。仅隔一天其胞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
烛光斧影是个什么典故,"烛光斧影”中,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好为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烛影斧声”讲的是什么事情?福宁殿是皇帝的寝殿,当时太祖赵匡胤病重,召赵光义(太宗)入宫,随从只见殿内烛光摇曳,斧影闪晃,恍惚中听得太祖赵匡胤在说“好自为之” , 后来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这就是所谓“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
烛光斧影是个什么典故,"烛光斧影”中,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好为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烛光斧影”的典故是确有其事还是民间讹传呢?宋太祖平定南唐后,遣吴越国王钱俶归国,开始筹划攻战北汉的军事部署 。当时赵匡胤年仅五十,盛壮之年,心情又好,武人出身,此前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现象 。但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阴历), “帝崩于万岁殿”,好像来得十分的突然 。
据史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 。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 。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 。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 。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 。”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答以:“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 。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 , 改元太平兴国 。
史书对于宋太祖的死因,只此寥寥数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描述和解释 。加上这件事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 , 成了千古疑案 。《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 殡于殿西阶 。”文莹《湘山野录(续编)》一书,有如下记载:“……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太祖)移杖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晋王(宋太宗赵光义)…延入大寝,酌酒对饮 。宦官、官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赵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赵光义)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宦官)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记载虽生动,太似小说家言,尤其是"斧"字,总让一般人联想起杀人用的大斧子 。其实,文莹所记的“柱斧”乃“玉柱斧”,是一种手中掌玩的文具类用品,样子恰似一柄如意,君主平时用来以此在图上比比划划用,肯定既不锐利又不沉,杀人是万万不能 。
所以 , 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 。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 , 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 。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 。”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 , 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 。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
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后 , 赵光义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临终之际 , 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 。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 , 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泣拜接受教训 。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
此种记载,其实纯为宋太宗当皇帝后与赵普捏造的“故事” 。其实,赵普是一才干高人品低的小人 。他在太祖一朝把持朝权,与赵光义多有龌龊,并曾秘密上书太祖要“警惕”赵光义,结果,此事为他的政敌卢多逊所告,为了“澄清”不利影响,赵普与宋太祖君臣演“双簧”,赵普公开上书“自陈”,太祖示之以众,并把书启“藏于金匮”,以示太祖、赵普对晋王赵光义没有疑忌 。宋太祖崩后,赵普岌岌可危,被宋太宗剥夺实权 。
史书上还记载赵光义起初有意传位给赵廷美,是赵普提醒:“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一句话,赵普的丑陋面目也暴露无遗.既然深悉“父子家天下”的治世真理,赵普这个太祖“大忠臣”为何不在太祖活着时拼死力谏,“忠言”迟了这么多年,真是个阴险小人!宋太宗如此迫害亲弟的行径,其长子赵元佐也觉过份,佯狂作癫,火烧宫殿,装疯卖傻以表示自己不堪“储君”之位.日后,宋太宗把儿子赵元侃(改名赵恒)立为皇太子,见京师百姓兴高采烈,他还愤愤言道:“四海之心遽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 ”如此狭窄心怀,可见宋太宗赵光义绝非善类 。
不过,历史有时真的是很公正的 。有句歌词“请你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让赵光义没有想到的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 。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宋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 。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 。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 。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 。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 。”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 。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
据说,这只是传说,不过南宋的第二个皇帝确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后代 。
烛光斧影是个什么典故,"烛光斧影”中,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好为之″。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关于烛影斧声,谁能解释一下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 , 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
司马光的《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十月,那天天气极为寒冷,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宋太祖斥退旁人 , 只留下他们两人自酌自饮 。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总是躲在后边 , 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 。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对他弟弟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 。”当夜赵光义依照没走 , 留宿于禁宫 。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传出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了的消息 。赵光义按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 。
历史上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 。有人认为“烛光斧影”也许不是疑案,只是晋王赵光义戕兄夺位的借口 。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国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单独入宫,并且赵光义又在喝酒时退避 。用玉斧刺雪,这正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进行过争斗的状态,晋王一狠心杀死宋太祖 。要是不这样写,这段史料也许会被封杀 。
【烛光斧影是个什么典故,"烛光斧影”中,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好为之″。是什么意思?】不过,关于光义弑兄的原因,史书上另有一种说法 。《烬余录》称,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 。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纳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别宠爱 。赵匡胤因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光义胆大妄为,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可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赶到之时 , 赵匡胤已经只剩一口气了 。赵光义趁机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赵匡胤就升天了 。由此可知,赵光义趁夜黑无人,赵匡胤昏睡不醒的时候调戏他觊觎已久的花蕊夫人,谁知赵匡胤突然醒来发觉了,也许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赵光义 , 可是因为病体虚弱,体力不足,未砍中赵光义 。赵光义觉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不管用何种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谅与宽恕了,预料到自己将会死得很惨 , 于是一狠心便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然后慌忙逃回府中 。宋太祖赵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还是他弟弟杀死的呢,谁也不知其详 。不过十分清楚的是,赵匡胤之死与其弟赵光义当夜在皇宫内院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
对于这个疑案,也有一些人为赵光义开脱罪责 ,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道:“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 , 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 , 且召之 。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 。’入久不出 。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 。’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俱进至寝殿 。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 。’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从这一记载来看,宋太祖赵匡胤过世时,他弟弟赵光义并不知晓,也没在宫中呆过,似乎可以洗去“烛影斧声”的嫌疑了 。
但是,自从赵光义继帝位后,赵匡胤的长子德昭于公元979年被迫自杀 , 次子德芳又于公元981年无故而死来看,宋太宗赵光义还是摆脱不了“烛光斧影”、“戕兄夺位”的嫌疑 。
斧声烛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 ,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 。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
[编辑本段]经过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以:"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 。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虼艘恢币岳炊加姓怨庖暹毙值腔拇担?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 殡于殿西阶 。”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 。……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 , 雪雹骤降,移仗下阁 。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 。延人大寝,酌酒对饮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 , 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 , 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
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 。据《涑水纪闻》记载 , 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 。赵光义闻后大惊 , 说“吾当与家人议之 。”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 , 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 。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 , 不可能“弑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