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四原文、作者,寄张子公原文_翻译及赏析

1、寄张子公原文_翻译及赏析政和圣人拜贤,陛胪春晓传天衢 。集英殿下八百众,一时如公此策无 。万口一词期第一,擢之第三众不怿 。诸公贵人原相识,戒阍走马要君入 。君言不媚有药石 , 国子先生乃例得 。我亦跪起就穿执,妄意得蒙子公力 。六年一别安宜北,忧患压人气不出 。闻之减米符离日,首阳激贪用一律 。鸣呼四海鸣锋镝,白昼豺狼恣吞吸 。帝在奉天颇仓卒,丝纶政渴宣公笔 。缄情远附雪原鹡 , 原公来扈巡南跸 。平泉松菊凌霜碧,伐叛亭成燕宾戚 。起居因书问晨夕,宜为苍生调鼎食 。——宋代·朱翌《寄张子公》 寄张子公政和圣人拜贤,陛胪春晓传天衢 。
集英殿下八百众,一时如公此策无 。
万口一词期第一,擢之第三众不怿 。
诸公贵人原相识,戒阍走马要君入 。
君言不媚有药石,国子先生乃例得 。
我亦跪起就穿执,妄意得蒙子公力 。
六年一别安宜北,忧患压人气不出 。
闻之减米符离日,首阳激贪用一律 。
鸣呼四海鸣锋镝 , 白昼豺狼恣吞吸 。
帝在奉天颇仓卒,丝纶政渴宣公笔 。
缄情远附雪原鹡,原公来扈巡南跸 。
平泉松菊凌霜碧 , 伐叛亭成燕宾戚 。
起居因书问晨夕 , 宜为苍生调鼎食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 。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 。十一年,为中书舍人 。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 。桧死 , 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 。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 。名山胜景,游览殆 。朱翌
三径谁从陶靖节,重阳惟有傅延年 。——宋代·朱翌《句》句
三径谁从陶靖节,重阳惟有傅延年 。圣主尊贤方侧席,此君凝露美如饴 。形容盛德书生事,请对佳祥著好诗 。——宋代·朱翌《延祥寺手植竹有甘露》延祥寺手植竹有甘露
圣主尊贤方侧席,此君凝露美如饴 。
形容盛德书生事,请对佳祥著好诗 。落景翳重城 , 阴凝起初夕 。萧条飞雨至,散漫轻飚激 。洒幌静弥多,喧檐暴复息 。清商乱急管,遥怨生离席 。游子恒念乡,气凄感时易 。既兴《北风》叹 , 亦抱《南山》戚 。晨鸡不废度,征雁无宁翼 。向道乖夙期,寸阴违所惜 。咏歌良可兴,幽怀坐填积 。——元代·傅若金《和赵德隆秋夕雨》和赵德隆秋夕雨
落景翳重城,阴凝起初夕 。
萧条飞雨至,散漫轻飚激 。
洒幌静弥多 , 喧檐暴复息 。
清商乱急管,遥怨生离席 。
游子恒念乡,气凄感时易 。
既兴《北风》叹,亦抱《南山》戚 。
晨鸡不废度,征雁无宁翼 。
向道乖夙期,寸阴违所惜 。
咏歌良可兴,幽怀坐填积 。

寄张四原文、作者,寄张子公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寄张四原文、作者,寄张子公原文_翻译及赏析】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注释⑴次:驻军 。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东汉末设,为秦、晋、豫交通要塞 。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他曾在门下省做过给事中,当时通行将中书、门下二省的官员称为“阁老” 。
⑵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潼关之东,距潼关西面的华山二百余里 。
⑶莫辞迎侯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 。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 。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 , 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赏析赏析一 这首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镟途中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 。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 。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 。所以诗题“先寄” 。“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 。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 。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 , 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 , 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 。
头两句写凯镟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 。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 , 景象异常壮阔 。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镟大军在镟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 , 开笔极有气魄 , 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 。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媲美 , 是并不过分的 。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 , 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 。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 *** 彩,在凯镟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 , 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 。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 。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
在第二句里,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镟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 。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 。“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 。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著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 , “元和中兴”由此实现 。“潼关”古塞 , 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镟门” 。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军旗猎猎 , 鼓角齐鸣 , 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 , 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 。“写歌舞入关,不著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 。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 , 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 。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 。加倍言之 , 气象、境界全出 。所以,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 。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 。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 。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 。远迎凯镟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 。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 。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 。《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 。然前者语涉幽默 , 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 。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 。“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 。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 。“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 。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 *** 的时刻 。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 。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 。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镟的人 , 在此句予以直点 。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 , 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劲笔,抒豪情 。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 。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 *** ,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的了 。赏析二 此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镟途中 。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 。作者以行军司马身分写成此诗 , 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 , 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 。所以诗题“先寄” 。“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 。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 。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 , 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刚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构 。
前两句写凯镟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 , 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 。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 , 俯瞰秦川 , 辽远无际;倾听黄河 , 波涛澎湃,景象十分壮阔 。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镟大军在镟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 , 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 。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比美,是并不过分的 。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 。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具有感 *** 彩,在凯镟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络绎不绝地奔来表示庆贺 。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 。相形之下 , “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
在第二句里,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展现迎师凯镟的壮丽情景,气象极为廓大 。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 。“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 。太阳东升 , 冰雪消融,象征著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 。“潼关”古塞 , 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 , 此刻四扇大开 , 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镟门” 。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军旗猎猎 , 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迓;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 , 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著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 。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 , 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 。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 。加倍言之,气象、境界全出 。所以 , 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 。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呢 。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 。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 , 故说“远” 。远迎凯镟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 。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 。而这里“莫辞迎候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 。《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 。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 。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 。“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 。元和十二年十月 , 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 。“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 。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 *** 的时刻 。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 。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 , 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 , 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 。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镟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 。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刚笔 , 抒豪情 。大胆地用了“没石饮羽之法”,别开生面 。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 , 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 。一首政治抒情诗 , 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 ***,实是一般应酬之作望尘莫及的了 。
此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镟途中 。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 。作者以行军司马身分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 。所以诗题“先寄” 。“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 。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 。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 , 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刚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构 。
前两句写凯镟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 。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十分壮阔 。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镟大军在镟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 , 开笔极有气魄 , 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 。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比美,是并不过分的 。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 , 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 。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具有感 *** 彩,在凯镟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络绎不绝地奔来表示庆贺 。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 。相形之下 , “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
在第二句里 , 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展现迎师凯镟的壮丽情景,气象极为廓大 。当时隆冬多雪 , 已显得“冬日可爱” 。“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 。太阳东升 , 冰雪消融,象征著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 。“潼关”古塞 , 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镟门” 。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迓;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 , 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著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 。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 , 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 。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 。加倍言之 , 气象、境界全出 。所以 , 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 , 这样写也有必要 。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呢 。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 , 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 。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 。远迎凯镟的将士 , 本应不辞劳苦 。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 。而这里“莫辞迎候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 。《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 。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 , 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 。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 。“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 。元和十二年十月 , 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 。“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 , 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 。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 *** 的时刻 。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 。以直赋作结 , 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 , 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 , 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 。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镟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 。这种手法 , 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 , 可称是用刚笔,抒豪情 。大胆地用了“没石饮羽之法” , 别开生面 。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 , 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 , 饶有韵味 。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 ***,实是一般应酬之作望尘莫及的了 。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作者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 , 世称韩昌黎 ,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諡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 , 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 。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 , 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 , 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 破骈为散 , 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 , 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 , 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 ,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
韩愈的其它作品○ 春雪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 师说
○ 杂说四·马说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韩愈更多作品
寄张四原文、作者,寄张子公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寄张十八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寄张十八[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
饥止一簟食,渴止一壶浆 。
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 。
此外无长物,于我有若亡 。
胡然不知足,名利心遑遑 。
念兹弥懒放,积习遂为常 。
经旬不出门,竟日不下堂 。
同病者张生 , 贫僻住延康 。
慵中每相忆 , 此意未能忘 。
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
秋来未相见,应有新诗章 。
早晚来同宿,天气转清凉 。
《寄张十八》作者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 , 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 。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 。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 。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长恨歌
○ 钱塘湖春行
○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观刈麦
○ 忆江南·江南好
○ 白居易更多作品
寄张四原文、作者,寄张子公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寄张郎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寄张郎中[作者] 文同   [朝代] 宋
常惭无才动有权,十年乡里但留连 。
养成答飒人应笑,学得支离自谓贤 。
三馆旧游层汉上,一麾今守乱峰前 。
幸逢别驾如张轨,免对苏章说二天 。
《寄张郎中》作者文同简介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 。著名画家、诗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 。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 , 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文同的其它作品○ 北斋雨后
○ 成都杨氏江亭
○ 还友人诗卷
○ 梁景和
○ 县楼独酌
○ 文同更多作品
寄张四原文、作者,寄张子公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秋登兰山寄张五阅读答案秋登兰山寄张五阅读答案,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诗,作者是孟浩然,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下面是此诗的原文和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秋登兰山寄张五注音:
běi shān bái yún lǐ,yǐn zhě zì yí yuè。
xiàng wàng shì dēng gāo,xīn fēi zhú niǎo miè。
chóu yīn báo mù qǐ,xìng shì qīng qiū fā。
shí jiàn guī cūn rén,shā háng dù tóu xiē。
tiān biān shù ruò qí,jiāng pàn zhōu rú yuè。
hé dāng zǎi jiǔ lái,gòng zuì zhòng yáng jiē。
秋登兰山寄张五阅读答案:
1.本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 。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 。
2.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
答案: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 , 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情感 。全诗感情飘逸真挚、情景清淡优美、语言淳朴隽永 。
3.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 , 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
答:孟诗语言平淡 , 但内涵丰富 。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 , 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 , 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 , 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4.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 。
答:结构上:点题,以“重阳”点明题目中的“秋”字;首尾照应,以相约“共醉重阳”与诗歌开头四句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至登高相望等内容相呼应 。(两点答对一点即可)
秋登兰山寄张五翻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
秋登兰山寄张五字词解释:
⑴兰山:一作“万山” 。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 , 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
⑵“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
⑶试:一作“始” 。
⑷“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
⑸清秋:一作“清境” 。
⑹沙行:又作“沙行” 。
⑺“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洲:又作“舟” 。
⑻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
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 , 浑为一体 。“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 , 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愁因薄暮起 , 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
三四两句起 , 进入题意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 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 , 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 , 一直看到“天边” , 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在这些描述中 , 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 。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 , 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 , 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 , 不拘奇抉异 。……涵涵然有云霄之兴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 。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 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
孟浩然轶事: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已经40岁的诗人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第了 。不用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郁闷 。而他在湖北襄阳隐居时就曾努力读书写作,30年来 , 他真可谓拥有了满腹文章 , 而且他也得到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使得孟在长安也颇有诗名 。但他在应试时却竟然失利,不难想像,他内心里自然也就更为懊丧了 。
早些时候,孟还记得在一次诗人聚会时 , 因他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 , 以为像这样清绝的作品一般人是难以写得出来的 。对此 , 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 。但命运就是喜欢跟他闹着玩儿,他在这次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 , 但生性清高的诗人一时又觉得难以启齿;所以,事情就在这样犹犹豫豫中给拖着了 。然而,假如就这样两手空空儿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无疑又是很不愿意的,毕竟这次出来的目的还远远未能达到嘛 。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 。
刚写罢诗 , 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
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 。
刚读一遍 , 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 。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如今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忙呢?正在苦思冥想之际 , 忽然有小书童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驾临了!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则无疑更为紧张 , 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皇上,但只是如今,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轻一推 , 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大驾光降 。等待玄宗坐定,此时,王维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因为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 , 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
玄宗在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 , 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 。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了诗作吗?”孟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 。”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 , 孟遂把刚才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正当听到“不才明主……”,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 , 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他遂让孟回归终南山去了 。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诗人孟浩然 , 只得失意地离开了京城长安;但由于他那卓绝的诗才,历来就成为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 , 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 。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即是其形象化的说法;而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 。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地对待人生呀!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 , 即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也奈何不了你奋力前行的步伐!
个人资料: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 , 字浩然,号孟山人 。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 , 与王维并成为“王孟” 。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 , 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
隐居闲适、羁旅愁思 。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
秋登兰山寄张五阅读答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 , 这里都有!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