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 背负着创伤的父母,想要养育好孩子,需要做到这一点

文/学乃身之宝
原生家庭,是近几年被大家热议的话题 。
热议的背后,表明这个问题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很多父母会主动探索和看见自己身上早年经历的创伤,他们希望孩子不要重复自己身上的创伤,于是他们会有这样的担忧—我的创伤还没有完全疗愈,我又该如何好好爱我的孩子呢?
其实,这样的担心很正常,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既想养育好孩子,又担心自己做不好 。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背负着创伤的父母,该如何养育好孩子 。

创伤 背负着创伤的父母,想要养育好孩子,需要做到这一点
文章图片
1.背负着创伤的父母,希望在孩子身上弥补遗憾
《创伤心理学》一书中曾指出,背负着创伤的父母常常因为他们自己的创伤而表现出自恋性的爱——他们常常不能将孩子看成一个不同于自己的独立的个体来爱 。
当他们与那个虐待自己的父母认同时,他们自己变成当年的父母,而孩子成为当年的自己 。比如,一个被父母打大的孩子,也成为了打孩子的父母;当他们与当年那个被虐待的自己认同时,他们会加倍补偿自己的孩子 。比如,一个从小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会成为溺爱孩子的父母 。
而那些想好好养育孩子的父母,很可能成为后者,即变成溺爱孩子的父母,因为他们想在孩子身上弥补遗憾 。
也就是说,从小没有被好好爱过的父母,他们会通过自己好好爱孩子来弥补当年自己缺失的爱,自己爱孩子,就像当年的自己被重新爱过一样 。
但是,这样的做法,很可能是在害孩子,因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
另外,这样的溺爱还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缺爱的父母会嫉妒自己溺爱的孩子 。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因小时候没有被父母好好爱过,如今希望在孩子身上弥补遗憾时,潜意识里还可能产生嫉妒孩子的心理——“凭什么ta得到怎么多爱”,因为他们变成了小时候的自己 。

创伤 背负着创伤的父母,想要养育好孩子,需要做到这一点
文章图片
2.太想把孩子养育好,容易出现“目的颤抖”现象
前面说了,背负着创伤的父母,可能会溺爱孩子,而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还容易出现“目的颤抖”现象象 。
这种现象,源于心理学上的一个实验: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这种现象也叫“穿针心理” 。
这说明,一个人对某个目标、意念过于用力地控制,反而容易把事情搞砸 。
育儿学上的“目的颤抖”,或许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 。
比如,有些父母会不厌其烦地阅读育儿书籍、聆听各种育儿讲座,生怕自己的创伤在孩子身上出现,于是被“不能出差错”的信念绑架了 。
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他们太想把孩子养育好,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给孩子营造了高焦虑的生活环境,把自己的焦虑无形中传递给了孩子 。
换句话说,那种对养育瑕疵零容忍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养育幻想 。
而因为这种做法会出现问题,所以,很多家长因此又开始自我怀疑,恶性循环也就产生了——“害怕自己做不好,太想做好——反倒做不好——又担心自己做得不好” 。

创伤 背负着创伤的父母,想要养育好孩子,需要做到这一点
文章图片
3.背负创伤的父母,想要养育好孩子,需要先接纳自己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