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过年风俗,洛阳有哪些习俗?

1、洛阳有哪些习俗?由于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居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可谓绵延久远、博大精深,民俗文化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民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庙会,还是手工技艺、游戏杂耍、民间传说、方言俚语 , 林林总总 , 蔚为大观 。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大种类:以河洛大鼓、排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皮影戏、杂耍等为代表的戏曲演艺类,以关林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和其它传统节日等为代表的节日庙会类,以洛阳水席、民间小吃(如浆面条、烫面角、不翻汤、各种肉汤、烩菜等)为代表的饮食类,以刺绣、雕刻、陶瓷、泥人、年画、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类 。这些内容无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动人的魅力 。\x0d\x0a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分着两种文化:一种是主流文化,即雅文化;一种是非主流文化,即俗文化 。如果人们只关心主流文化的研究 , 就会丧失文化的丰富性 。洛阳风物民俗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风物民俗就是中华风物民俗的渊源和缩影 。苏东坡说:“洛阳古多土 , 风俗犹尔雅 。”\x0d\x0a ?。ㄒ唬┞逖籼迫蔦x0d\x0a唐三彩是唐代艺术的精华,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唐三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 。三彩是通称,并不只限于三种颜色 。唐时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 。实际上除以上三种颜色外 , 还有白、黑、兰、紫等颜色 。唐代的这种艺术珍品最早是在洛阳发掘出来的,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的复制与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孟津南石山高氏家开始仿制 , 经过历代艺人们研制,使制作的工艺技巧与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全国工艺产品评比中,名列前茅 。洛阳唐三彩,目前生产厂家很多,产品在市场上供应充足 , 已成为馈赠国内外亲朋好友的贵重礼品 。\x0d\x0a ?。ǘ┞逖艄芢x0d\x0a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洛阳宫灯 , 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园灯、六角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尤以红灯最为有名 。洛阳宫灯 , 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 。洛阳宫灯制作始于汉代 , 代代相传,至今仍很盛行 。洛阳老城人李文林及朱氏成为一代制作宫灯的名师,所制宫灯万余盏,远销省内外 。解放后,北京中南海,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上也挂起了洛阳宫灯 。自1983年起,洛阳每年一度的牡丹灯会,将制灯技艺推向了新高度 , 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宫灯艺术,光彩夺目,令人赞叹不绝,,已成洛阳的一道迷人的景观 。\x0d\x0a ?。ㄈ┏文嘌鈂x0d\x0a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观之一,唐宋时皆为贡品,原产虢州 , 后失传 。新安县的民间艺人,从1987年开始挖掘研究澄泥观的制作工艺 。经过反复试验,烧制成的仿古黄河澄泥观,具有泽美如玉,击如钟馨,贮墨不腐的特点 。砚的式样又有改观 , 从单一的贮墨功能并为收藏珍品 。主要式样有寿星、盘龙、卧虎、醒狮、卧牛等图形 , 投入市场、深受国内外宾客欢迎 。\x0d\x0a ?。ㄋ模┓鹿徘嗤鱘x0d\x0a洛阳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最早的地区之一,在洛阳东部二里头的夏文化遗地中,不仅出土有青铜器,还发现了青铜作坊 。洛阳仿古青铜器不仅再现了历史的风貌,而且已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青铜器的主要品种有马踏飞燕,犀牛、醉邪、方彝、车马俑、人物俑 , 奔马、酒器、刀、剑 , 样样都形象逼真,再现了远古风采 。\x0d\x0a ?。ㄎ澹┞逖舳趴稻芢x0d\x0a史料记载,杜康酒是洛阳的传统名酒,也是全国的名牌酒 。杜康是中国粮食酒的创造人,被誉为酒圣,距今已有3000多年 。古往今来,“杜康酒八仙”、“杜康醉刘伶”的动人故事 , 在民间广为流传 , 杜康已成为琼浆佳酿的代名词 。建安时期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x0d\x0a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为他举行宴会,田中赞道:“天下美酒 , 唯有杜康 。”并希望下次来中国时能喝到杜康酒 。消息传出,古代杜康酿酒之地的汝阳、伊川在“复兴杜康,为国争光” \x0d\x0a的号召下,几经试验,使失传的杜康酒复生 。从此,杜康酒以名扬海内外,并多次被评为全国优质酒 。\x0d\x0a ?。┞逖籼讲鵟x0d\x0a洛阳古墓很多,曾有“邙山无卧牛之地”之说 。旧中国的一些洛阳人,以挖墓为生,根据他们的经验,制成了一种半园形的长筒铁铲,这种探铲呈半筒形,上装长木柄,手持下探,钻探锋利,带土量多,出土利,又能保持原土质不变,使用方便,判断准确 。解放后被文物部门所采用,定名为“洛阳探铲” 。解放前,洛阳有四家生产这种探铲,而以杨林家生产的质量为最好,所以又称:“杨林探铲” 。1955年洛阳被定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利用杨林探铲,在洛阳探出古墓及古遗址数千处,后被国家文物部门所肯定并拉推广全国,又传到苏联,东欧与亚州各国,被公认为“洛阳探铲” 。\x0d\x0a ?。ㄆ撸┞迥窳盶x0d\x0a洛宁竹帘,源于明代 。洛宁盛产竹子,从事竹帘编制的人有数千人,多数技巧精湛,造型奇巧 。洛宁竹帘主要有门帘、窗帘、楼房走廊的垫帘 。编制者根据竹节情况,巧作安排,制成各种各样的优美图案,引起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 。洛宁竹帘在日本最受欢迎,年出口日本常在40万挂 。\x0d\x0a\x0d\x0a说到民俗的话,与汉族人的大多数习俗都一样的 。。也有一些地方的特色 。。\x0d\x0a比如:\x0d\x0a女子嫁人的 哭嫁 \x0d\x0a家里面有人去世的话,三年内的对联怎么挂,都是有讲究的 。第一年不贴对联 , 第二年贴紫色对联,第三年才贴红对联 \x0d\x0a家里有人去世的话,过年时怎么走亲戚也是有讲究的,第一年是不允许走亲戚的 。。\x0d\x0a女子出嫁后三日回门\x0d\x0a回娘家要带三色礼\x0d\x0a婴儿满月要穿小猫鞋\x0d\x0a四月中旬赏牡丹花\x0d\x0a\x0d\x0a另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都是根据洛阳地区的农耕时节来定的,每个节气都有一定的农事活动及其它庆祝活动 。

洛阳过年风俗,洛阳有哪些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河南过年的风俗习惯河南过年的风俗习惯
河南南阳过年的风俗习惯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8-01-27
河南过年的习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 , 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 , 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反映了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
在河南,过年虽大同小异,但每个地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那么对河南18地市的过年习俗,你了解多少?
郑州过大年?正月初五补“ 补丁”
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 。据说,早些年在郑州周边的农村 , 这一习俗显得尤为重要 。过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
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 , 以图吉利 。
另外一个说法 , 说是为了“补窟窿” 。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 。新的一年,吃些面皮就是为了补这些“窟窿”,这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种表达方式 。
开封过大年?舞狮民俗艺术不可少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 。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 , 从旧岁的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 。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 。春节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
洛阳过大年?欢天喜地串门走亲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阳人跑得最欢!管他是“懒汉”也好,勤快人也罢,无不面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串亲戚 。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 。初二到初五,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个年,问个好,喜把春来报 。
平顶山过大年?记得不要说不吉利的字哟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顶山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
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若小孩子说了忌言时,大人马上会纠正说“童言无忌” 。
安阳过大年?初一吃烩菜
对于安阳人来说,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饺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阳的老百姓大多会做上一锅特有的“安阳烩菜” 。
安阳地区初一中午吃烩菜的习俗由来已久 。以前的时候,普通百姓做的烩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红薯等垫上底,然后用大块的皮渣封顶,最后用大肉盖上一个尖 。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们则会在烩菜中加入酥肉等肉类,这也被称作“上烩菜” 。
鹤壁过大年?不得不去的庙会
说起河南地区的庙会活动,就一定不能不提浚县庙会了 。浚县庙会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 。
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 , 长达一个月 , 会期长 , 规模大 , 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 。
新乡过大年?麻糖你吃了吗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新乡老百姓家家户户会在灶王爷前敬献芝麻糖,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
焦作、济源过大年?必备一大卷鞭炮
焦作、济源,过年没有炮声就没有年味儿 。整上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饭开始,迎接新年!不过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大家请遵守地方法规,少放或不放吧 。
濮阳过大年?磕头有学问
磕头,是豫北乡村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濮阳磕头是讲究顺序的,磕罢祖先磕长辈 。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磕头、给父母磕头,接着再到近门和邻居家磕 。
许昌过大年?“ 撮”一顿
在许昌民间,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寿、客人来访、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一个字“吃”,春节是个团聚的时节,怎能离开“吃”?在家中也好,去饭店也罢,总要摆酒设宴,“撮”上一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风俗 。
漯河过大年?初十祭石头生辰
在大年初十这天,要祭石头生辰,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 。因此,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
三门峡过大年?灵宝“ 骂社火”
三门峡灵宝市最独特的年俗当属“骂社火”,现在已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骂社火”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了,如今,骂的内容丰富多样,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众、扶正社会风气的利器 。
商丘过大年?崇火习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开启中华文明 。燧皇陵、火神台(阏伯台)、火神节庙会及火文化的习俗,成为商丘庞大火文化的组成部分 。
周口过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过年,太昊陵前可谓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人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 , 表达着对祖先的无限敬仰 。这种祭祀从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二 , 并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庙会 。
驻马店过大年?破五习俗
驻马店地区,春节期间禁忌颇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称“破五” 。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忌抖床、扫地、动土、倒垃圾、泼污水、赴井担水、用剪刀 。初五过后,一些年规可以破除,百业渐次转入正常活动 。
南阳过大年?“ 送灯”习俗
送灯这个习俗可谓久远,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 。三十傍晚,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 , 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 。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
信阳过大年?腊肉成一绝
信阳淮南各地民间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 。对于爱吃、会吃的信阳人来说 , 腊鱼、腊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货 。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 , 纯属自然风干 , 没有一点烟熏味 , 四五个月之后,味道极佳 , 腊肉鳝片,腊肉炖萝卜……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哪些景点线路怎么安排?怎么玩省钱省心?
哪些景点刚刚和朋友从云南旅游回来 , 玩的很开心!我们去了云南古城,洱海,双廊等景点此图文游记记录了此去云南的线路,吃?。⒁獾囊恍┦孪?.
云南省国际旅行社有..广告 
找摆件就上拼多多!_拼团更实惠
摆件精?。煜略仄炊喽嗖榭慈让派唐?新人专享更多福利,多实惠多乐趣 。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河南过年的习俗
在河南等地都有着这样一个过年的歌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 , 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河南过年 “春节”是现代称谓 , “过年”则在民间比较普遍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五 , 河南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的俗语,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过年”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 , 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过年从“小年”开始,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 ,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 , 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是日,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称“送灶”或“辞灶” 。祈求老灶爷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圣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烧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 , 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一家人热热闹闹 , 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 。作为传统 , 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 。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 , 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 ,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 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 ,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 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 ,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 , 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 , 不仅畅销全国 , 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 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 , 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 , 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 , 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 , 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 , 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 , 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 , 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 , 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 , 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 , 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 , 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 , 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 , 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 , 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981 浏览297532017-11-24
河南人过年都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作为我国的农历新年,在河南民间习俗中是一个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过了“腊八节”就可以闻到“年”的气息了,进入腊月二十三统称“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 。人们都要赶集买灶糖,晚上祭灶 。之后 , 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 , 一边忙于购置年货,一边要清理灶台几案 , 打扫屋宇积尘,这种被群众称作“去秽”的活动,既清洁、美化环境,又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每逢春节前,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郑州家家户户都爱贴上红艳艳的对联、年画、门楣,正厅贴“福”、“禄”、“寿”等红纸或五彩福符 。乡村农户就连窗户、猪舍、牛舍、鸡鸭禽舍 , 甚至井上、灶台上都贴上“福”、“春”等小红纸,象征新春吉祥,以此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腊月三十的晚上称“除夕” , 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热闹的夜晚 。外出者多于前几天已经回到家里,合家团聚祭祖吃年夜饭,民间一向有除夕“守岁”习俗,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 。家家门前张灯结彩,户户院内放鞭炮,接年迎喜神,促膝交谈,以叙天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尽情欢乐,通宵达旦 , 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河南城内和农村,正月里的各种庆祝活动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告结束 。初一俗称欢庆日,迎春、祭祖、祀神、拜年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这天人们都早早起来,梳妆打扮 , 吃过饺子后,人人都穿着整洁漂亮的新衣裳,堂前点起大红烛,祭上糕点水果,依着长幼的辈分 , 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后幼者向长辈叩头拜年 , 称“辞岁” , 长辈发钱给幼者称“压岁钱”,祝贺他们又增加一岁 。下午出外再到亲友家拜年,互相问候和祝贺 。旧时多数以下跪叩头和撅屁股作揖拜礼,现多行鞠躬礼 。农村还时兴同族长辈带领本族亲属,挨门挨户拜年,相互问候 , 恭贺新年快乐 , 说一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的吉利话 。人才指南网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带女婿给父母拜年日;初三是祭奠亡父母日 , 给已故父母拜年;初四为给外祖父母拜年日;初五回拜远房亲戚 , 探朋访友 , 相互拜年 。郑州、开封等城市民间还有逛庙会、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猜灯谜等各种游艺活动,热闹而富有情趣 。正月十五“灯节”又叫“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观花灯 , 是新年活动的又一个高潮,过了这一天,新年活动全部结束,民间又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所有这些春节传统的良风美俗,都表达着人们祈求国泰民安、连年丰收、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祝愿 。河南每个市过年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像驻马店是除夕晚上拜年,南阳这边是初一早上拜年,过年包饺子的方法也不一样,南阳这边的饺子皮是轧面机轧的,郑州那边是用手杆的饺子皮.
28 浏览6042019-09-17
河南人有什么风俗习惯?
河南人风俗习惯: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 。1、河南人风俗习惯很多 , 有些跟全国普遍一样,比如贴春联、看花灯,有些是河南独有的 , 比如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 。2、过了“腊八节”就可以闻到“年”的气息了,进入腊月二十三统称“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 。人们都要赶集买灶糖,晚上祭灶 。之后 , 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一边忙于购置年货,一边要清理灶台几案,打扫屋宇积尘,这种被群众称作“去秽”的活动 , 既清洁、美化环境,又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3、所谓压床,即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 , 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 。压床的人也有条件限制,压床的人必须是小于新郎的青年 , 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 。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吕梢部梢哉彝宓呐笥押鸵玫耐?。压床人的第二个条件,必须是未婚青年 。4、河南酒文化尤其是酒桌文化丰富多彩 。首先是――接风酒,一般是“敬一个、端两个”的风俗,客人,要接受敬酒 。敬酒以见底为敬,但在向客人敬酒之前, 你先得把酒杯中已有的酒喝完,然后由敬酒的人倒满,两人碰杯一饮而尽 , 也就是敬酒的人喝一杯,客人喝两杯,但敬的酒一定要喝完,这是对敬酒者的尊重 。
240 浏览18282019-10-23
河南过春节的习俗
1、炸年货 河南各地过年都少不了炸年货 。炸肉丸、炸莲夹、炸酥肉都是年货中的主打菜色,几乎每种年货都少不了猪肉 。临近过年时,各家都会提前割好猪肉备着 。炸年货当然要选优质猪肉,而九月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备受郑州市民青睐 。2、骂社火 这是河南三门峡的民间传统奇俗,其中以灵宝市阳平镇的骂社火最为典型,因为太有个性,在2007年还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骂社火的活动包括了对骂和社火表演,时间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 , 场面热闹非凡 。这项习俗中的"骂"很有意思,它包含了对自身的激励和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 。骂战一般以村为单位,大家挑选好嘴皮子厉害的村民组成骂阵,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到别家村子去挑骂 , 隔天对方再派骂阵回骂,规矩是骂虚不骂实 。期间助兴的社火表演也很精彩 。
81 浏览99772019-02-13
河南的传统风俗习惯
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 , 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 。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 , 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老汉心急如焚 , 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 。光脚片慷慨应允 , 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 , 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
在河南等地都有着这样一个过年的歌谣: “二十三 , 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
河南过年
“春节”是现代称谓 , “过年”则在民间比较普遍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的俗语,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过年”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 , 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 , 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
过年从“小年”开始,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 ,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 , 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是日,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称“送灶”或“辞灶” 。祈求老灶爷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圣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烧 。灶糖 , 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 , 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 , 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 , 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 , 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 , 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 , 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 。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 。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 , 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扫尘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 ,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 ,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 , 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 , 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 到唐朝初期 ,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 , 而且还远销世界 。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 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 置于床脚 ,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 , 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 , 叫"门簿" 。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 , 如比自己年长 , 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 , 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
【洛阳过年风俗,洛阳有哪些习俗?】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 称之为“团拜” 。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
古时 , 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 , 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 , 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 , 既耗费时间 , 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 , 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 , 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 , 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河南过年的习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 , 蒸枣花;二十九 , 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反映了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
在河南,过年虽大同小异,但每个地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那么对河南18地市的过年习俗,你了解多少?
郑州过大年?正月初五补“ 补丁”
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 。据说,早些年在郑州周边的农村,这一习俗显得尤为重要 。过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 , 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
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图吉利 。
另外一个说法,说是为了“补窟窿” 。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 。新的一年,吃些面皮就是为了补这些“窟窿”,这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种表达方式 。
开封过大年?舞狮民俗艺术不可少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 。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 。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 。春节期间 , 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 , 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
洛阳过大年?欢天喜地串门走亲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 , 洛阳人跑得最欢!管他是“懒汉”也好 , 勤快人也罢,无不面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串亲戚 。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 。初二到初五 , 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是沾亲带故的 , 都得走到串到 , 拜个年,问个好,喜把春来报 。
平顶山过大年?记得不要说不吉利的字哟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顶山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
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 , 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若小孩子说了忌言时,大人马上会纠正说“童言无忌” 。
安阳过大年?初一吃烩菜
对于安阳人来说,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饺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阳的老百姓大多会做上一锅特有的“安阳烩菜” 。
安阳地区初一中午吃烩菜的习俗由来已久 。以前的时候,普通百姓做的烩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红薯等垫上底 , 然后用大块的皮渣封顶,最后用大肉盖上一个尖 。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们则会在烩菜中加入酥肉等肉类,这也被称作“上烩菜” 。
鹤壁过大年?不得不去的庙会
说起河南地区的庙会活动,就一定不能不提浚县庙会了 。浚县庙会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 , 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 。
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长达一个月,会期长,规模大 , 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 。
新乡过大年?麻糖你吃了吗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新乡老百姓家家户户会在灶王爷前敬献芝麻糖 , 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
焦作、济源过大年?必备一大卷鞭炮
焦作、济源,过年没有炮声就没有年味儿 。整上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饭开始,迎接新年!不过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大家请遵守地方法规 , 少放或不放吧 。
濮阳过大年?磕头有学问
磕头,是豫北乡村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濮阳磕头是讲究顺序的,磕罢祖先磕长辈 。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磕头、给父母磕头,接着再到近门和邻居家磕 。
许昌过大年?“ 撮”一顿
在许昌民间,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寿、客人来访、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一个字“吃” , 春节是个团聚的时节,怎能离开“吃”?在家中也好,去饭店也罢 , 总要摆酒设宴,“撮”上一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风俗 。
漯河过大年?初十祭石头生辰
在大年初十这天,要祭石头生辰 , 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 。因此 , 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
三门峡过大年?灵宝“ 骂社火”
三门峡灵宝市最独特的年俗当属“骂社火” , 现在已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骂社火”由来已久 , 相传尧舜时期就有了,如今,骂的内容丰富多样,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众、扶正社会风气的利器 。
商丘过大年?崇火习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 , 开启中华文明 。燧皇陵、火神台(阏伯台)、火神节庙会及火文化的习俗,成为商丘庞大火文化的组成部分 。
周口过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过年,太昊陵前可谓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人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 , 表达着对祖先的无限敬仰 。这种祭祀从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二,并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庙会 。
驻马店过大年?破五习俗
驻马店地区,春节期间禁忌颇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称“破五” 。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忌抖床、扫地、动土、倒垃圾、泼污水、赴井担水、用剪刀 。初五过后,一些年规可以破除 , 百业渐次转入正常活动 。
南阳过大年?“ 送灯”习俗
送灯这个习俗可谓久远 , 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 。三十傍晚,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 , 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 。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
信阳过大年?腊肉成一绝
信阳淮南各地民间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 。对于爱吃、会吃的信阳人来说,腊鱼、腊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货 。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纯属自然风干 , 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之后,味道极佳,腊肉鳝片,腊肉炖萝卜……
每年端午节前,河南农村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你那里有吗?
逛庙会,过大年!
洛阳过年风俗,洛阳有哪些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洛阳特有的春节习俗【除夕熬年】“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分岁扶醉起,终夜齐欢喜 。”在洛阳,只要一提这样的话,都知道说的是“年三十,熬年” 。“熬年又称守岁 。”洛阳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介绍说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如果早睡就没福了 。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之乐 。主妇们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掌灯,上香5遍 。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 , 以免污秽神灵 。三十晚上要丢剩饭 , 叫隔年饭 。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全家人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 。将近0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炮 , 左手拿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 , 眼观电视屏 , 电视屏上0时一到,千家万户鞭炮齐鸣,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 。【初一躬脊儿】“三十儿捏鼻儿 , 初一儿躬脊儿” 。上岁数的南阳人都知道,“捏鼻儿”指的是包饺子,而“躬脊儿”指的则是拜年 。宛城区黄台镇74岁的张文祥老人介绍 , 传统年俗中 , 初一早饭吃过后,就开始出去拜年了 。张文祥说,拜年活动只局限在全村的族人中间,小辈儿的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前去道贺 , 解放前都是趴在地上给长辈儿磕头,解放后以作揖和鞠躬为主 。拜年的人要给长辈说吉利的话,长辈要给拜年的人掏压岁钱 , 南阳方言叫“压腰钱”,“那时候谁家孩子不给族人拜年,人们就会笑他不懂事 。”“近几年大规模的拜年见不到了,只有亲属间才会拜年 。”提到传统春节中人们拜年的盛况,张文祥老人有些失落,他这个年龄,正该接受人们拜年 。宛城区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拜年之俗与除夕守岁有着前因后果关系 , 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燃放鞭炮,消除了年兽侵扰和祸害,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 恭贺平安无事 。过去的富贵人家嫌拜年时互赠礼物费时费力,改用名帖相互致贺,这就是后来的贺年片 。【初二走亲戚】“初一儿躬脊儿”,说的是给同村的拜年 , 而从初二开始,过年中最为繁忙的事儿就开始了,那就是走亲戚 。“所有亲戚都要在正月初七前走完 。初七不出门 , 初八以后可能朋友之间互相走动 。因此,民间才有‘七不出门八不归’之说 。”对年俗颇有研究的漯河作家刘金涛说 。据漯河民间文学民俗记载,当地走亲戚有据可考的在清末民国初期 。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 , 然后是去姑、姨、姐家 。除特殊情况外 , 都要回拜 。据刘金涛介绍,在漯河 , 正月初二,结过婚的和没结婚订过婚的,都要到岳父母家走亲戚,这个年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时有四样礼物一定要带上:一是带排骨的5公斤猪肉,象征有主心骨并且家境富裕 。二是莲菜,象征连为一体,成为一家 。三是韭菜,象征永久相处 。四是芹菜,象征亲情 。
洛阳过年风俗,洛阳有哪些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2o23年春节初三洛阳有什么活动?洛阳2023年春节初三活动:
1. 提灯走廊:洛阳市鼓楼老街开设提灯走廊,各界民众可乘机进行传统佳节欢聚;
2. 红包街:在洛阳市南大街开设“红包街”,把红包、礼品送到游客手中;
3. 龙舞大道:在延陵路上,设置龙舞汇报台,邀请来自四面八方的舞龙队伍参加活动;
4. 写春联:个人或团体可至文定桥参加写春联活动,表达新年新气象;
5. 热气球游览:由洛阳国际旅游景点发起,请来热气球运营公司,提供热气球游览活动;
6. 各地乡情:请邀各地乡村歌队前来参与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文化风俗特色;
7. 春节贴画:组织全市各大学校组织的春节贴画活动,让洛阳尽管洋溢着春节的喜庆色彩;
8. 民间艺术:洛阳市各县、乡迎春晚及庙会活动:传统京剧、豫剧、评书、花鼓、锣鼓、脸谱等民间艺术表演 。
洛阳过年风俗,洛阳有哪些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河南过春节会做什么好吃的呢?会有哪些风俗习惯?虽然我不是河南人,但是有亲戚是河南的,也有去过他们那边过春节 , 简直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哦 。
河南属于北方地区,过年按照传统习俗,全家人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从小年开始以后,家里就开始打扫房间、置办年货、糖烟酒、瓜子饮料,蒸扣碗炸丸子,烧个排骨和清蒸鱼 , 除夕那天吃饺子看春晚,在家自己做饭才是最好吃的 。
河南春节都吃什么?1.四喜丸子
在河南过春节的时候,当然会吃一些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所指的四喜,是人生的四大喜事,也是在过春节的时候 , 河南餐桌上面必会有的一道美食 。
2.扣碗
扣碗是四川,河南等地的特色美食,扣碗的做法多样,味道也是很独特的 , 采用的是先炸后蒸的方式,食用起来的味道肥而不腻,属于是河南人过年的时候,常会食用到的 。
3.燕菜
燕菜,它是一种较为独特的风味食材,在河南人的餐桌上面是很受欢迎的,用来烹饪成汤汁,是最好不过的了,鲜美度很好,有着一股燕窝的风味 。
4.蒸枣馍
河南人过春节,都会在家里面蒸一些枣镆 , 是用面粉,搭配上大枣所制作而成的花朵,也有会做成生肖状态的 , 人们在过春节吃枣馍,也是在图一个吉利 。
5.八宝饭
八宝饭在新年的餐桌上面,也是会吃得到的 。食用起来甜而不腻,而且在过年的时候,吃多了肉类食材,不如再吃点八宝饭,这样会让食尖充满一种甜蜜的感觉 。
6.拔丝草果
将苹果炸成金黄色,然后再勾况上糖汁,看起来是金黄色的,而且还会布满一种丝液,在河南人过春节 , 是在餐桌上面很受人们欢迎的甜点 。
7.肘子
肘子的胶原蛋白是很足的 , 而且吃起来的味道也不错 。在过春节时,吃上一些肘子,才有过年的感觉 。
8.腊肠
腊肠是会在腊月的时候开始进行制作 , 等到了春节的时候,就刚好可以吃了,在煮饭时候,焖上一根,可以让米饭味道变得更可口 。
9.砂锅大乱炖
砂锅大乱炖,也属于是一种很不错的美食,它是用各类的食材搭配在一起所制作而成的,在河南人过年时 , 吃上这样的一锅菜,也是很不错的,荤素都可以一起搭配 。
河南人会吃的美食可多着呢,像是什么大乱炖 , 腊肠或者是四喜丸子,等等 , 都是可以在河南人的餐桌上面找寻得到的 。过春节,就该吃一些肉类美食 , 或者是年糕,这样才会的年的味道 。过年除了吃美食之外,还会走亲戚,这是我国从古留下来的文化,以此来团结亲戚之间的感情!
春节喜迎客,河南人会准备各种肉类食品,自家炸的肉啊 , 豆腐?。?当然不可缺少的肯定是白菜和粉条,然后是各种小零食,水果 ,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还要包饺子,会把一枚硬币放在饺子里面吃到的就是有福气 。
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开封过大年 , 舞狮、盘鼓、高跷 。洛阳过大年,欢天喜地走亲戚 。平顶山过大年,记住一天都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
饺子、炸丸子 。会吃年夜饭 , 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 还会守岁,一定要十二点之后睡觉 。
河南春节会做河南特色菜,比如说烩面等,同时当地居民还会组织拜年等活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