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至今 , 我国生育政策已从“双独二孩”发展到“全面三孩” 。 历经10年嬗变 , “让不让生”已不再是问题 , 取而代之的是“想不想生”和“生了怎么养” 。
回顾政策历程 , 10年间 , 从2011年的“双独二孩” , 到2013年的“单独二孩” , 再到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 , 2021年放开“三孩” , 这表明政府提高人口生育水平的决心 。 事实上 , 生育背后还有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相互牵扯 , “说生就生”并不容易 。
基于此 , 澎湃新闻推出“生育的细节”系列报道 , 精选国内外新刊发的人口研究 , 将后人口转型时期人们的生育决策及行为置于“显微镜”下 , 以人为本 , 探究细节 。
今天 , 本系列推出第六篇 , 邀请人口专家和网友们就“年轻人婚育”话题圆桌互动 。
“婚姻就像合伙开公司 , 门当户对就是实力相当的经济和精神投入”;“就我观察 , 很多人不是不想结婚 , 是结不起婚”;“有时候我们这辈人不想生孩子 , 在父母眼中就觉得很自私、没责任感 。 两代人之间怎么达成一致呢?”……
新年来临之际 , 催婚的脚步又近了 , 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做客澎湃问吧 , 和年轻人一起聊聊婚育话题 。 澎湃新闻的网友们纷纷抛出疑问 , 来看於嘉如何在数据和研究中还原现代婚育 。
本文图片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
论“剩女”一词的不合时宜
澎湃网友“zeuEZb”:我想知道“90后”是不是学历越高的女性就越容易剩下 。
於嘉:从目前趋势来看 , “90后”应该不再会出现所谓的“剩女”现象 。 但是“90后”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 可能会有主动不婚群体的出现 。
不婚的女性往往集中在城市高教育、高收入的群体中 , 也就是所谓的“剩女” , 但这其实是一个充满歧视性的词语 。 “90后”很多女性已经脱离了传统观念 , 有一部分会主动选择不婚 , 她们并不是“被剩下的” , 或是被筛选后没有办法找到婚姻对象的 , 因此用“剩女”称呼可能并不合适 。
从不同代际来看 , 在“70后”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中 , 大约有5%可能会维持终身不婚 , 造成不婚的原因被动与主动兼而有之 。 一方面 , 她们无法找到在学历、收入上与自己相匹配的男性 , 这是被动的一面 。 但另一方面 , 这些经济独立的女性也不想要在婚姻上将就 , 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对象 , 宁愿不婚 , 这是主动的一面 。
然而 , 在“80后”中 , 我们看到“剩女”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伪问题 , 高收入、高学历的女性在择偶市场上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 “80后”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女性 , 结婚的比例超过教育程度比她们低的群体 。
澎湃网友“贤者模式”:“剩女”们对于同条件的男人吸引力其实更差 。 同条件的男性通常不在意女性是否经济收入高或者学历高 , 他们不差钱 , 他们更需要有一个温柔体贴 , 能够持家或稳定后方的女人 。
於嘉:在“剩女”这个概念被提出的2005年左右 , 当时的购房、消费、养育等压力相对较小 , 家庭对女性的经济能力要求较低 , 因此婚姻市场主要呈现的是传统的分工模式(男性的比较优势在于经济能力 , 而女性的比较优势在家庭内部) 。 就像你提到的 , 经济能力强的男性可能并不想要找同等教育和收入的女性 , 而希望有所互补 。
但是在当下 ,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 , 人们在购房、养育子女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 , 仅靠丈夫收入就可以满足整个家庭消费与支出的模式可能只适用于很小部分极高收入的群体(你提到的“不差钱”群体) , 大部分家庭都需要夫妻共同的经济贡献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