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弓桥
《遵生八笺》有云:“生身以养寿为先 , 养身以却病为急 。 ”
人到中年 , 我们身上负重累累 , 养生除病成了不可忽视的事 。 然而很多时候 , 真正的“病根” , 并非是外在的习惯 , 而是不健康的心态和认知 。
中年以后 , 培养一个良好的认知心态 , 才能为后半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
戒掉拖延的病
曾国藩初到京城时 , 工作清闲 , 生活无忧 。
久而久之 , 舒适安逸的环境让他养成了拖延的习惯:处理公务时 , 遇到棘手的问题先放在一边 , 宽慰自己等等也来得及;即使早早列好计划 , 也迟迟不肯落实 , 宁愿将时间花在饭局社交里 。
他对自己说 , 一时的延迟不要紧 , 日后一定可以找补回来 。 未曾想 , 随着时间的步步紧逼 , 任务却越堆越多 , 很多突发情况更是令他手足无措 。 为了准时交差 , 他不得不夜以继日地赶工 , 身体却不堪重负 , 最终大病一场 。
自此之后 , 曾国藩痛定思痛 , 决心彻底戒掉“拖延”的毛病 。 坚持今日事今日毕 , 不给自己拖延的理由 。
为了排除干扰 , 他主动推掉了饭局 ,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处理公务上 。 一段时间后 , 他发现自己的学问大有长进 , 工作也完成出色 。
生活中 , 相比于直面困难 , 拖延似乎更为简单 , 只要我们找借口 , 总能将问题抛之脑后 。 可事实上 , 一旦选择了“等一等” , 就再也难以拥有解决问题的勇气 。
拖延并不能为生活减负 , 反而让我们处事更加狼狈仓促 。
古语有云:“逆水行舟 , 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 , 一滴不可弃滞 。 ”越是艰难的时刻 , 越需要我们克服拖延 , 提高行动力 。 当我们心无旁骛地面对问题 , 自然能抽丝剥茧 , 将困难逐个击破 。
生活就是这样 , 好的习惯越多 , 它回馈你的也就越多 。
戒掉多思的病
《养生要集》里写道:“多思则神怠 , 多念则志散 。 ”凡事想太多 , 就会背负情绪的枷锁 , 陷入内耗的深渊 。
作者大岛信赖 , 曾经是一个凡事容易多想的人 。
有一次 , 她因为邻居家的车停放不规范 , 而闷闷不乐了一整天 。 她本想找邻居理论一番 , 却又担心邻居怪她多管闲事 , 一时之间不知怎么办才好 。 由于不停地琢磨这件事 , 不仅在工作中心不在焉 , 和朋友聚餐时也闷闷不乐 。
一天下来 , 她什么都没干 , 却感到身心俱疲 。
但其实 , 折磨她的并非是邻居 , 而是自己杂乱的思绪 。
多思的人 , 生活总是特别疲惫 , 常被无心之言所伤 , 为无足轻重的小事所累 。 当我们带着放大镜生活 , 就总能将不开心的细节捕捉 。 其实别人未必有言外之意 , 生活也没有诸多细思极恐 。
许多苦恼 , 只是因为我们凡事多想 , 不知不觉为自己设置了牢笼 。
古语有云:“烦恼本无根 , 不捡自然无 , 困惑本无源 , 不究自轻松 。 ”当我们剪断思绪的触角 , 才能逃离琐事的纷扰;过滤掉多余的杂念 , 才能在喧闹的生活里守得岁月静好 。
让生活保持一些“钝感” , 遇事不要想太多 , 反而更能维持好生活的节奏和秩序 。
戒掉攀比的病
余华和莫言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 因此也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
写作几年后 , 余华凭借《活着》一炮而红 , 甚至被文坛上称为“鲁迅精神的继承人” 。 但是此时的莫言依旧默默无闻 , 还没有一部作品大火 。 即使自己笔耕不辍 , 可是他的小说却频频遭退稿 ,
在采访时有人问起莫言:“和余华比 , 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孩子|夜读|婚姻中最大的“不体面”,就是总拿孩子说事
- 情绪管理|夜读丨最好的情绪管理:止怒、止虑、止怨
- 风吹半夏|夜读|看懂《风吹半夏》,才明白什么是“成年人的顶级爱情”
- 上党区|夜读·上党丨红尘隐世
- 情绪|中运夜读|心态完美尽春色
- 曾国藩|真正“命好”的70后,一踏入50岁会遇到这些信号,那是好报
- 心理学家|夜读|自律的最高境界
- 阿甘|夜读丨人生的最高境界:物质极简,关系极简,精神丰盈
- |北大荒夜读|一个人的成熟,从三次放下开始
- 亚坤|亚坤夜读丨一腔勇毅(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