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著名作家、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苏智良曾说过:“当我坐在窗前,望着一张张陌生、模糊、又模糊的面孔时,我的心便会像破碎了一般……”苏智良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就酷爱文学,少年时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作品,这也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源泉 。在他看来新闻媒体才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战?。?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写完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因此其作品多以纪实风格为主,语言风格自然朴实明快、优美动听 。他在创作中大胆运用新闻写作方法和手段去表现生活和社会真实情况,并以此达到艺术效果与思想效果相统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润物无声、引人入胜等目的和效果 。此外,苏智良还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报告文学、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
一、描写采访人员生活的散文
苏智良的散文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新闻人物、社会现象,写得真实、自然、感人 。在他的作品中有关采访人员生活的散文并不多见 。《新闻采风记》(1997年)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名上海采访人员到一个地方采访一家单位时写下了一篇很有价值的通讯《上海新闻界》 。这篇通讯中对采访人员职业描写十分细腻具体,其中有很多小故事:如他所采访过的一位老人在一个很小的医院里去世了;又如一位老婆婆在家里养伤;又如上海一个小工厂的一位厂长被查出癌症身亡等 。但是作者笔触又并不拘泥于这些小故事而细致刻画出其中那些小细节,文章内容也很丰富、充满了人情味 。其中所蕴含出的人生哲理诗般的语言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
二、文学创作在他的眼里,就是生命和生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国家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经济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先后组建了新世纪出版社、中国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出版社 。苏智良也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任命为新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司司长 。苏智良表示,“文学在我身上体现了人类文化最本质的东西——生命和生活 。在我心里,文学就是生命和生活 。”
【窗子是谁的眼睛】
三、散文诗是他一直致力创作后的艺术源泉
苏智良在创作中常常用散文诗来表现生活,以“走进生活”为主旨,既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之情,又能使读者产生一种超然物外的美感和诗意 。苏智良认为散文诗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语言朴实无华、毫无杂质 。他写过许多经典好诗:“春雨润物是情调”、“飞鸟有声到无边”、“山花欲放无人识”,这些作品都是写散文诗的经典篇目 。苏智良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或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如《春在树上》、《绿树下》等等 。这些文章或婉约清新,或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