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由来


翻译的由来

翻译是什么?翻译又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是在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演变到今天这一步?《译谱》是中国最早发表和出版的现代汉语翻译理论著作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关系、中国翻译发展规律以及产生原因,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意义,并指出翻译是将汉语表达方式转化为译语语汇,进而转换为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的过程 。
一、翻译是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
【翻译的由来】
由于翻译方式和形式的多样性,不同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 。例如,在语言文化方面,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汉文化体系(如汉语、韩语、日语、越南语、泰米尔语、塔吉克语等);非洲一些国家采用的是伊斯兰文明体系(如英语等);欧洲和北美地区则多使用拉丁语、英语、法语等);亚洲国家则多使用泰米尔语、印地语等 。由于语言交流涉及双方的理解,需要在文字表达方式上进行不断地调整和转换,因而翻译是语言交流中一种重要和基本的手段,因此才有了各种不同民族、宗教、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而在语言传播中,需要翻译技术做媒介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和正确地运用语言学知识,就不能准确把握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就不能准确进行语言交流和相互理解、宽容、友爱和协作,从而导致信息传播和交流方面不畅通甚至出现障碍 。
二、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基本依据
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依据的是“三字经”的基本原则,即语篇翻译要符合本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和社会生活习惯 。而中国翻翻家把这种原则扩展到各个领域,并用“译书”这个词作为标准 。比如《礼记·乐记》中有“口传三代”的说法,《荀子·大略》也有“口传二程”和“文以载道”的观点 。这说明“口传千古”对翻译事业、语言文字规范与社会生活习惯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最早形成的翻译理论,是中国早期翻译家杨守敬所创立的“元音本音互译说”以及《新编四字经》和《集韵广本韵》等语言规范体系,这些都是传统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事业中的具体体现 。
三、翻译理论的发展
所谓翻译理论,首先必须明确它是一门方法论,它从两个方面揭示了这个方法论的实质:一是对“翻译现象及其背后隐藏着的本质”进行解释;二是在客观世界中翻译本身不具有普遍性 。在西方,这一理论被应用于解释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以及社会思想思潮的传播、影响和作用 。中国则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首次使用这一理论,同时这一理论作为对译语知识进行解释的方法论也得到了应用,例如在汉语教学中首次提出了“文意合一”概念 。另外,在分析了传统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语言理论之后,作者认为,现代翻译和传统翻译理论并不矛盾,两种理论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