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先生的杂文很有名 。但对他的笔名却知之甚少 。鲁迅先生是在自己的《阿 Q正传》一书中开始他的杂文写作的 。在写这本书时,鲁迅先生并没有特别起名 。
一、周作人:
周作人(1898年11月25日—1927年3月22日),原名周问天,字作人,浙江绍兴府钱塘县人 。鲁迅早年就读于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浙江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后进入北京大学,因成绩优异而进入中国公学学习,后又转入杭州高等师范学校深造 。1917年,鲁迅从北大回国后,一直住在杭州西湖边一幢四合院里,并以此为创作中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言是‘作人是我’” 。鲁迅先生称此名为:“作人集”,因为这是鲁迅先生对自己作品最早作序的一篇文章的称呼 。
二、徐志摩:
徐志摩,字摩诘,又名摩诘居士,浙江嘉兴人 。192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徐志摩从《申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新诗《徐志摩诗选》,以白话文形式发表了他自己的第一篇新诗,取小林顿悟之意,取名“志摩” 。志摩,亦作摩西,字摩诘,也是徐志摩本人的英文名 。“志摩”取自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古诗《徐志摩诗选》《匆匆》,象征着他们之间长久难忘、长久恩爱的爱情关系,也表达了他们彼此相知相许,互相陪伴、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望 。
三、林语堂:
林语堂原名张庆熙,1904年出生于台湾,原名张鼎昌 。1905年到北京游学 。1911年林语堂回国 。林语堂曾在《生活的艺术》、《人生之路》等著作中表达对民主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林语堂在给朋友吴稚晖的信中说:“吾尝谓吾的生平之理想,吾亦深愿与汝同行云”随后在《生活简史》中使用“林语堂”作为笔名 。他称其为“中国通” 。
四、闻一多:
闻一多(1910年11月-1936年8月),祖籍广东新会,浙江杭州人 。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 。1917年和胡适等人发起组织“民主北大”,并任北大校长,被誉为“北大之父” 。闻一多与胡适是师生恋、同学情,他们在北大共同创办了一个文学团体“新文学研究会”,共同署名“闻一多”,意为“一多”二字均是对社会和时代之问——以笔为剑、以文为刀,呐喊救国救民,反对封建主义,反对无政府的革命运动,反对独裁专制主义文化制度,反对无政府状态、自由民主,反对迷信暴力、排斥异己之运动,是闻一多思想与行动的总设计师和组织者、倡导者 。闻一多是一位教育家,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著有散文集《夜雨梧桐》《春夜喜雨》等书,有论文集《学海随笔》、《闻一多全集》等巨著 。其笔名亦由此而来 。
五、夏曾佑:
【笔名的由来】
“夏曾佑”是鲁迅先生对旧军阀、旧官僚的蔑称 。夏曾佑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周文王是一位历史人物,他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华,但他善于用兵,是一位军事天才、政治政治家、诗人 。他当过西周诸侯大夫,西周建立后,他经常出入诸侯之间,向诸侯提出建议 。”鲁迅听后十分赞赏他“大处着眼”的才干,于是用“夏”字起名,这也是鲁迅最早与夏曾佑交往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