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发生火灾时的物质状态和燃烧物质的性质,火灾危险性可分为四类:危险性、流动性、易自燃性和可燃性 。火灾危险性是火灾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依据,是火灾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发生火灾后能够控制的主要因素 。火灾危险性是指火灾事故的发生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客观状态 。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
(1)起火物质
起火物质是指与火灾有关的化学物质,包括常见的汽油、柴油、酒精、煤油、乙醚、丙酮等,还包括易燃气体和可燃性体、还原剂、发泡剂、表面活性剂等,它们是引起火灾的重要原因,也是火灾事故发生后最易控制的物质 。自燃物质有如下几种:一是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如碳素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可燃烧或自燃;燃料乙醇制造的酒精可燃烧;各种汽油、柴油在空气中混合燃烧;煤油的氧化在空气中自燃等 。二是无机物(如金属粉含量较高) 。如水泥或粉煤灰制成的各种粉末材料或作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它可以自燃及在空气中自燃 。
(2)可燃物
将物质置于其所能产生的高温下或在明火作用下能放出大量热能、具有一定爆炸性、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等状态,称为可燃物 。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各种可燃物质 。如煤、石油、木材、陶瓷及玻璃等建材类制品;合成树脂、塑料等工业原料;化肥和合成塑料的原料;硝酸铵和硝酸亚氮等卤化物及聚氯乙烯等有机高分子材料 。同时,各种矿物的矿石和矿渣(特别是含碳较多的矿物),有机合成树脂,石油焦,天然石膏等也都是可燃物 。这些均属可燃物 。
(3)燃烧状态
燃烧是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使空气和可燃物燃烧而造成的火灾现象 。燃烧是物质受外界影响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热量,或气体不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氧化反应而形成热量的过程 。固体物质中,碳酸钙和碳酸镁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使空气处于潮湿环境下难以流动,因而燃烧时生成的热量较少,容易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去或使其自燃,故常称为可燃物燃点低 。在一般情况下,液体燃料的燃烧需要较大的热传递速率,固体燃料的燃烧需要热传递速率相对较小 。因此可以将液体燃料的燃烧状态(图2) 。
(4)火灾扩散
在燃烧着的燃烧气体或固体颗粒从火场扩散到地面和建筑物内的过程 。当一种燃烧物质的热量超过它所在的地方或它周围的空气时,就会使燃烧区域温度迅速升高;当燃烧物质的热量小于它所在的地方或它周围的空气时,就会使燃烧区域温度降低 。因此,火扑灭后,一般要使燃烧的物质完全熄灭 。在同一区域内,如果燃烧速度很快,那么火场内的气体和空气就很容易发生扩散,当火势蔓延到其他部位时,火灾危险就会大大增加 。火灾扩散不仅使火灾发生频率增加,而且还增加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5)火灾防治
从火灾危险性角度来说,防火措施是防止火灾事故蔓延成灾的重要措施 。火灾预防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建立和完善火灾预防措施;②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③根据火灾危险性确定防火措施;④注意火灾防范,提高消防安全意识;⑤采取有效的消防技术措施,减少火灾发生 。在日常生产经营中要注意加强消防设施建设,落实消防责任,完善消防制度,加大消防投入,提高消防设备的完好率,努力降低火灾损失 。要注意施工现场环境及施工质量,加强现场防火监督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