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的由来


伏的由来

“伏”是“阳气遇热”的意思 。伏(dì)是指天气炎热,空气中含大量的水蒸气,在自然界十分常见,所以人们在此时用伏来表示炎热 。在我国古代,伏日一般是指农历八月十五到十一月初六这段时间 。到了清代,人们才把九月十五日称为“三伏”,称为“三伏天” 。
一、入伏之说
伏日的形成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天干地支结合在一起的规律,古人用阴历天干地支纪日,从而确定了伏天的开始时间;二说是夏历确定的立秋之后就会出现一年中最热这段时间,古人又根据这个时间来划分伏天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解释并应用于生活中 。我国历史上对于夏朝时期来说也非常炎热 。夏朝为建立之初便实行了农历周期与干支相配合而制定的历法 。这种历法以十二地支为基准制定出一年有12个庚日左右的历法体系,这些历法体系形成以后便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气温有关,我们所说的农历入伏之说也是如此 。
二、气象部门的规定及习俗
每年的伏天一般从7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底 。民间常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其中,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最热、最闷热的日子 。据气象部门介绍,我国各地进入“伏天”以后,气象部门都会发布高温预警或者台风预警信号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伏天已成为我国夏季高温天气及旱涝灾害监测预报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气象服务部门发布气象预警信号的最重要时段 。伏天也成为我国民间信仰中祈福、辟邪、祈求平安、祈寿的日子 。
三、人们对伏的认识
【伏的由来】
关于伏的时间,也有一种说法:一年有十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是由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10个节气组成;每一个日期都是根据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和时间来确定 。如果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是北回归线以东(或以西)南边;如果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西(或以东);如果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是在正北偏东方向;如果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是在正南偏西方向;那么这个日期就叫“头伏”(或叫“二伏天”) 。所以伏日一般在农历8月十五至11月初六,农历十月廿五至十一天之间 。
四、伏日养生禁忌
1、忌熬夜:炎热夏季,很多人都会熬夜作息习惯差,晚上经常熬到凌晨,第二天起来之后觉得身体疲惫,精神状态差 。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和规律的睡眠时间 。2、忌冷饮: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们常常会喜欢喝冷饮来降温解渴,但是三伏天天气炎热并不是越凉越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一代喜欢喝冷饮来消暑 。
五、饮食
饮食上要多吃清淡、温热、易消化的食物 。不要贪凉,要适当补充水分 。饮食以清淡、温热为宜,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