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讨会现场A:距离会议开始已经1个半小时 , 某领导还在唾沫横飞控诉着公司的现状、老板的风格、机制的不健全,孜孜不倦的讲述着各种精彩的故事,引起了好几个的共鸣,最后演变成了集体大声讨的局面,早偏离会议的中心话题,而会议的主导人陷入失控的尴尬 。开会之前明明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 也很确定希望通过研讨会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局面呢?
某研讨会现场B:会议现场一片安静,各自低头看电脑屏幕、手机又或者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假装认真的听取会议精神 。持续2个小时,也仅有3位领导发了言,其他人只是低头点头,本想开个研讨会听听大家的想法,却不得草草收场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各大企业喜欢上研讨的方式 。比如做决策、项目、写方案、制度都兴拉一帮有关无关的人讨论一番,最终不是提了一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建议”就是“鼓掌全票通过” 。
开放的研讨会是“群体创造”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可是会发现在企业内部很多研讨会最终流于形式 。看似简单,一个主持人抛出几个问题,一帮人拿着大白纸和彩笔涂涂画画 。事实是主导任一场看似流程都很熟悉的研讨会都需经过认真的套路设计 。
What?还需要设计?大概有些小伙伴不以为然 , 认为自己看过别人做一遍也完全可以hold住场面 。无非是用开放空间、悬挂地图、世界咖啡、引导会议、头脑风暴等等方式 。可是为什么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流程 , 不同的人去呈现做出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呢?
受过专业训练的主导人,除能够基于群众智商设计研讨流程,更擅 长引导现场人员参与研讨,呈现一场高质量流动对话 。
研讨会的价值不在于拉一帮人聚在一起说一说、画一画,而是基于研讨主题的成果导向,全员参与贡献想法,是群体智商、创造力的呈现 。
1.注重场域的建设(忽略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