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指的是中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关于七夕节在中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
1.七夕节的来历和故事:很久以前,山里有一兄弟俩 。老大娶了媳妇,这媳妇心眼不好,老想独霸老人留下的家业 。有一天,二小领着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睡觉 , 让老黄牛在他身边吃起草来 。二小躺在草地上睡着了 。中午,嫂嫂提着罐子来给小叔子送饭 , 见二小正在睡大觉 , 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脚 。二小慌忙爬起来 。嫂嫂把饭罐子往地上一搁,气呼呼地走了 。二小的肚子饿了,刚要吃,身边的大黄牛一头把罐子撞烂 。大黑狗张口就吃,不一会,大黑狗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鼻口流血就断气了 。日落时,他赶着牛回家 。一进院子见哥哥打外边回来,二小止不住流泪 。哥哥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忙问:“你为嘛这样难过?”“我把嫂嫂送的饭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饭就死了 。”哥哥听了 , 心里明白了八九,为了难 。二小哭着要分开过 。哥哥更做难了 。二小说只要那头牛 。媳妇于是做主依了 。
第二天,二小赶着牛车走 了 。在一个很远的地方了搭棚住下 。那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经跟着二小过了一年多,这一天夜里死了 。老黄牛死后,一连给二小托了三个梦,梦里对二小说:“到明天午时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 。我走后 , 你把我的皮子剥下来,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 , 保你能上天 。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 , 那天他们到天河里去洗澡 。记住 , 那个穿绿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妇 。你千万别让她们看见你,等她们都到了水里,你抱了保衣裳就往回跑 , 她就追你 。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会走了 。“第二天,二小见老黄牛死了,摸着它哭 。后来就把牛皮剥了,埋了牛,又在牛坟上跪着大哭了一场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时两脚离了地,飘飘悠悠来到天河岸上 。一会儿 , 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 , 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 。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 。三仙女见有人抱了她的衣裳就追 , 追到二小家里 。三仙女问二小为嘛拿她的衣裳,二小说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 。三仙女见二小长得好心善,也动了心,就应了他 。打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间 , 她天天在家弹花织布,人们就叫她织女 。二小天天外出卖布挣钱 。小俩口过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过了三五年,给他生了一男和一女 。
一天 , 二小到地里去干活 , 天上响起了天鼓 , 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二小回家一看,见两个孩子啼哭,不知媳妇上了哪儿,急得团团转 。一问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划,二小才想到织女走了 。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赶织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织女时,惹恼了王母娘娘,她打头上拔下银管 , 在二小和织女中间一划 , 立刻划成了一道天河 。二小没有办法过河 , 急得直跺脚,筐里的两个孩子直喊娘 。织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没用 。二小想给织女留个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接在了手里 。织女想了想,没嘛可送,掏出织布梭照着二小扔来,织女手劲小,把织布梭扔歪了 。直到现在,天河一边的织女星怀里有扣套星,另一边的牛郎星旁有个梭子星 。
七夕文化习俗: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 始于汉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 , 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
【七夕节由来,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 , 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
(4)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 , 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 , 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 , 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
(5)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 , 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
(6)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 。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 , 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 , 一面吃花生 , 瓜子 , 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
(7)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 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
(8)晒书 。据载 , 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 , 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 , 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
(9)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
(10)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 , 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 , 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 。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 。称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 。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 。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 。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


农历初七月初七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这一天是女孩最重视的日子,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孩儿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祈祷 。
七夕节是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 , 他们一年一度都会在七夕相会 , 被视为爱情的象征 。相传牛郎的父母早逝,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有一天老牛给牛郎出主意,让牛郎娶织女为妻 。有一天织女在银河嬉戏 。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服 。织女没有衣服,就在银河里哭 。牛郎听到后拿着衣服过来,牛郎恳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答应了 。婚后他们相亲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织女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后来牛郎和织女的婚事被天庭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 。他们勃然大怒,命天神下界把织女抓回去 。牛郎知道后急忙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心中一急 , 拔下头上的金钗 。像银河一划,银河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看到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 。同意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这个传说就是七夕节 。
据天文学家介绍 。牛郎和织女只是民间的一种叫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