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为什么简称滇,滇是哪个省的简称

第一说,因庄峤至滇池而立国,因滇池得名滇国 。滇池因滇池上源深广 , 下流浅狭,如倒流,谐颠倒之意 , 故名滇池 。如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滇池县,郡治 。故滇国也 。有泽水,周回二百里 。所出深广,下流浅狭 , 如倒流,故曰滇池 。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 。” 范晔《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以其地为益州郡……有池,周回二百里,水源深广 , 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池 。”王先谦《汉书校补》则认为“滇”作顶颠讲,他说:“《说文》顶颠也,言益州各水下注于卑地 , 此县(滇池县)之地与池独居高顶” 。
第二说,滇国和滇池之“滇”,来自古代少数民族 。方国瑜《滇史论丛》指出:“‘滇’字当是土语音译,并不必从字面附会解说” 。此说又有两种说法:
一是认为“滇”为古代部族之
称,即滇部落 。部落之称又往往来自部落酋长之名 , 如安宁来自彝族男子“阿宁”和开远前身阿迷州来自彝族“阿迷”之名一样 。《华阳国志》和王先谦《汉书补注》均记有“颠歌”、“颠县” 。因该部落居于大湖周围,更多的则加水旁译作“滇”,称其为“滇人”,称所居地的湖泊为“滇池”,称当地出产的马为“滇马”,将该族奴隶主贩卖的奴隶称为“滇僮”,称其地方王国为滇国(详见1987年拙作《云南地名探源》)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亦说:“按‘滇’与‘颠’音同字通 , 故有写‘滇池’作‘颠池’者(《上林赋》‘文成颠歌’,文颖曰:‘颠,益州颠(池)县 , 其民能作西南夷歌也 。’颜师古曰:‘颠即滇字也 。颠,倒也,故谯周、常璩以‘倒流’释‘滇’字之义 。然此实牵强附会 。盖‘滇’(音)本当地少数民族对此湖的称呼 , 汉人译其音加水旁作‘滇’耳 。”
二是认为“滇”是来自彝语的“甸”,意为坝子,因滇池周围是个大坝子而得名 。
第一说以汉语来解释 , 是不可信的,确如刘琳所说“然此实牵强附会” 。因云南历来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庄峤到来之前就有“滇池”的称谓 。第二说符合历史事实 。
滇池的面积,是在不断缩小之中 。元、明、清时期挖海口河,泄滇池水 , “得壤地万余顷”,是消除水患、造福人民之举;而在几百年后,再向滇池进军,“围湖造田”,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干的错事 。
经过13世纪至16世纪多次疏挖海口河,加上河水带沙入湖,使滇池不断缩小变浅 。而1938年~1978年间近40年围湖垦殖,使湖泊面积减少38.7平方公里,占1938年湖面积的12% 。
“围海造田” , 仅草海就被围去21平方公里,占草海面积的70% 。1970年在“向海要田,向海要粮 , 向滇池进军”的口号下 , 开山炸石,筑坝排水,围填滇池草海浅水区,历时213天,投入劳力初期3.5万人,中期最多时达10万余人 , 围湖造田3万余亩,使滇池草海丧失了净化能力,破坏了滇池的生物链和原有生态系统 , 是滇池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云南为什么简称滇,滇是哪个省的简称】
古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云南高原湖泊已进入消退期 , 本身就在不断萎缩中,其生态系统本来就很脆弱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干预,加速了湖泊的老化衰亡过程 。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 , 全省有37个1平方公里上的湖泊,5个50~500平方公里的中型湖泊 , 总蓄水量达290亿立方米 。这些湖泊,包括十大高原湖泊,是高原上的珍宝,现在都不同程度面临着与滇池类似的问题 。解决好这类问题,实在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之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少地方对保护天然湖泊开始重视,加大了退田还湖、治理污染、保护湖泊的力度 。通海县人民政府和江川县人民政府早在1981年和1986年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为此,专门对杞麓湖、星云湖立下了《拯湖碑》和《保湖碑》 , 其碑文说:“违背自然规律 , 屡次开湖泻水 , 盲目围湖造田,导致湖缩水减,气候异常,农业生产屡受旱灾严重威胁 。此湖再不拯救,大有涸竭之势……事关重大,为尊民意,勒石为志,共同信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