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蝙蝠看不见,是靠超声波定位飞行的,是真的吗有何依据

首先,蝙蝠的眼睛当然是用来看东西的,这点不用怀疑喔^^ 。我们知道蝙蝠主要利用回声定位来辨别方向,但实际上别认为蝙蝠就因此是盲的,因为所有的蝙蝠都有能起作用的眼睛,而且对视力都有一些利用 。而且一般来说蝙蝠的视力还和种类有绝对的关系 。
一般我们常见的蝙蝠多半是住在屋檐下、墙壁缝隙和天花板隔层内的家蝠 。除了北极和一部分的南极以外,全世界几乎都有家蝠,家蝠属於小蝙蝠类 。一般来说,蝙蝠按照体型可略分为大蝙蝠和小蝙蝠类,而且体型相差很多 , 很好辨认 。家蝠属於较小,洞穴是它们重要的栖息环境,它们或单独、或群居在一个洞穴中 。不过, 同一洞穴里面倒不见得都是同一种蝙蝠的族群,有时候七、八种不同的蝙蝠聚在一起也不足为奇 。小蝙蝠 多半以昆虫或小动物为生 。它们眼睛很小,耳朵却很大 。由於在夜间活动,所以眼睛的确用处不大,不过 , 学生物的人大概都知道它们能够发出超音波,利用回声判别外在的世界,而接受回声就得靠那双大耳朵了 。蝙蝠在日落时开始离开巢穴,一直到日出前才回家 。一整晚它们都在外面忙著填饱肚子 。蝙蝠视力虽差,但是光靠超音波的辅助就已达到12只小虫/每分钟 这样的惊人速率了 。真是厉害的捕虫高手!据说在婆罗洲加玛顿洞穴里住了数百万只的蝙蝠,其中一个洞穴里堆积的蝙蝠粪就有三十公尺高 , 它们一晚起码捕捉了几公吨的蚊子和其他昆虫 。
另一方面 , 大蝙蝠类的视力则占了它们日常活动极为重要的部分 。因为它们没有发出超音波的本领 。这一类的蝙蝠眼睛很大 , 在白天活动,大蝙蝠中最有名的便是狐蝠了,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不过在中国的亚热带、热带地区偶而可以看到它们 。从名字就知道它们的脸部长得很像狐狸,有点像是会飞的狐狸 。狐蝠专门以花粉、花蜜和水果为生 。它们的体型巨大,整个翅膀张开有一五十公分 。由於真的很大,所以别以为看到「鸟」
了 。
不过之前我在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中曾经看到一篇2003年的研究 , 当中指出一种以花蜜为食的叶鼻蝠(小蝙蝠类)是色盲,但却能看到波长小到约310纳米的紫外线 。我们知道哺乳动物具有紫外线视力的很少,只有少数啮齿动物和有袋动物具有这种视力 。所以科学家当时相当讶异,因为该种蝙蝠已经具有回声定位的能力了 , 为何还需要紫外线视力呢? 。后来科学家认为那是因为一些花朵能够强烈反射紫外线 , 所以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当光谱偏向较短的波长时,利用紫外线视力可能是寻找能够提供花蜜的花朵的一种有效方式 。这样的情形有点像是一些吸花蜜的昆虫所具有接收紫外线的视觉一般 。
【老人说蝙蝠看不见,是靠超声波定位飞行的,是真的吗有何依据】
过去人们认为,蝙蝠是靠奇特的鼻孔发出的特殊声波,靠它的一对大耳朵和翅膀上灵敏的感觉组织接受声波,来判断前进方向的 。可现在进一步研究证明,蝙蝠这些功能主要是依靠它身上能够发出超声波信号的“声音定位器” , 能够记录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时间的“生物钟”以及储存记忆的“音频记忆器”来实现 。苏联学者对此作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他们发现蝙蝠的辨别能力十分惊人,即使是极小的差异,也能够用它的“声音定位器”测出 。他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竖起两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有机玻璃板 , 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块钻有深8毫米的小孔,当蝙蝠飞到这块玻璃板时,得到了2条米蛆的美餐 , 于是在此以后,蝙蝠在没有米蛆的情况下,也能正确无误地飞到这块有机玻璃板上 , 即使在另一块玻璃板上也钻一个8毫米深的孔 , 而且玻璃板的形状、大小连实验人员用肉眼也无法区别,但蝙蝠也能区别出来 。人们从观察知道,蝙蝠一旦发现捕获物 , 便会盯住目标不放 。那么,它们是怎样不断校正方向,缩短与追捕物之间的距离的呢?这就有赖于蝙蝠身上十分精确的“生物钟”了 。这种“生物钟”和裁判员手中的秒表一样,当蝙蝠发射超声波时,“生物钟”便工作,超声波碰到追捕物折回后,“生物钟”就停止工作 。这样,蝙蝠不断发射超声波和接收回波,根据“生物钟”的工作情况,就能判断出捕获物的位置 。就像用雷达或激光测距一样 。然而,蝙蝠光有这种“生物钟”还不行 , 还得有一种记忆的装置,使得蝙蝠在行进过程中把周围的情况储存在脑子里,不致于迷失方向或发生碰撞 , 这种记忆装置就是所谓“音频记忆器” 。研究者作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在关实验蝙蝠的金属丝笼的出入口处架上一张丝网,其孔径小到只允许蝙蝠收紧翅膀才能飞进的程度,即使这样蝙蝠也能把翅膀收得紧紧的,从孔中钻了进去 。后来实验者把网撤掉,奇怪的是蝙蝠飞入笼内时,仍然夹紧翅膀,这就是音频记忆器的功用 。关于蝙蝠奇异的特性,这里所揭示的还是初步的,要把蝙蝠的奥秘彻底揭开,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工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