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 。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 。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 , 便需要诵经 , 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
二、中元节的典故
中元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 , 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
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 , 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 , 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 。
【中元节由来是什么?为什么说是鬼节啊】
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 。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元节” 。

扩展资料: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 。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 。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 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 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 , 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
此外 , 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 。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 。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 , 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 。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 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 , 是人们情感的载体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 , 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 。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