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午节的别称主要包括:
1、端阳节: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主要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因此人们就将其称之为“端阳节”;
2、重午节:在一些地方 , 人们将端午节叫做“重阳节”以及“五月节”;
3、龙舟节:由于在中国南方等地区,在端午的时候 , 要进行赛龙舟等活动,因此就将其称之为龙舟节;
4、浴兰节:端午的时候,天气比较暖和,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泡澡,因此也将其称之为浴兰节;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5、当五汛:在上海、靠近杭州湾北岸的地区 , 人们喜欢将其称之为当五汛,这主要是根据方言演变而来的;
6、解粽节: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喜欢边吃边做游戏 , 人们,人们会将粽子解开 , 看谁的绳子比较长;
7、女儿节:在端午的时候,不管是出嫁还是没有出嫁的女儿,都会到街上游览观玩;
8、端礼节:在这天,湘南等地区的人们就在这天用艾草洗涤身体,因为他们认为经过艾草的洗涤能够安全的度过夏季 。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午节的别称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 。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别称考究:
1、端阳节
端午节之所以又叫做端阳节,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是阳数,所以又叫做端阳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于《荆楚岁时记》,据其中的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 , 五月正是仲夏,而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 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2、浴兰节
据梁宗镶《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因为端午节正值仲夏期间,是皮肤病多发季节,所以古人在端午节的时候非常重视五月五日的洗浴 。古人会去山上将兰采来 , 回家煮汤 , 用以洗身 。还有一些喜欢将兰、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等,放在香包里面佩在胸前,驱邪避虫 。
3、菖蒲节
古人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 。到了端午节这天,五毒尽出,五毒分别是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因此,端午节多为驱邢避毒的习俗,例如说:门上悬挂菖蒲、插艾草、喝雄黄酒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菖蒲节” 。

端午节别称是什么节

端午节别称有: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等 。
据统计,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端午节的名称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 。最初的“端午”为千支历的午月午日,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之后的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文化内涵
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 。
文化意蕴: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 , 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
爱国之情: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
家国情怀: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 。对于很多人来说 , 端午节是个小长假 , 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 , 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节 。他们的行为本身 , 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 。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 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端午节的来历想必大家都知道,同时很多人都会在端午节吃粽子,不过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你们知道吗?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教你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1
端午节的别称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 , 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 , 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 。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 。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 , 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
重五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 , 五、午同音,五、五相重 , 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2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粽谐音为“早中” , 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 , 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
端午节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 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
端午节悬艾叶
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端午节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 , 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 , 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 , 一律张贴 , 以驱邪魔 。
端午节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 , 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 , 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 , 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 , 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端午节给孩子涂雄黄
给小孩子涂雄黄,为的是图利,驱病邪 。在城市很少看到这个习俗了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
以上就是关于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以及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