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虎和螭龙的区别
螭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在神话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 。常被应用在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它的形状可以做装饰 , 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长长被用来作为排水口的装饰,在一些工艺品上,人们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它的纹饰 。
螭虎和螭龙的区别:尾部雕刻不一样 , 螭龙的尾部是拐子型,螭虎的尾部卷草型,在神话中都是龙的孩子 。

蔡邕 《独断》:“天子玺以玉螭虎纽 。” 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 。汉以后,螭虎使用的更为广泛 。史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 。文曰“受天之命 , 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 。汉人崇尚螭虎 。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 。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 , 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
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龙 , 无角的叫螭 。其中“无角的”便是螭龙 。汉代的玉器雕刻已出现利用玉髓的巧雕,悬挂时可以达到左右平衡 。
螭龙被中国民间认为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
这是什么动物用英语怎么说
这是蟠螭[pán chī]、螭龙、螭虎之类的吉祥神兽,生得虎形龙相 , 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 。【螭虎和螭龙的区别,这是什么动物用英语怎么说】
具体是哪一种,以及三者的关系,尚未仔细研究,仅供参考 。
古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 , 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 。
这个有三条尾巴,螭虎一般是双尾 , 所以应是蟠螭[pán chī]或螭龙 。

螭首什么意思
螭 拼 音 chī 部 首 虫 笔 画 16 五 行 火 五 笔 JYBC [螭]基本解释 1.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头 。2.古同“魑”,魑魅 。
[螭]详细解释
〈名〉
(形声 。从虫离声 。本义: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 同本义。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红楼梦》
又如:螭头(古代钟鼎礼器、碑额、殿柱、殿阶及印章等上所刻的螭形花饰);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螭蟠(如螭龙盘据);螭虎(龙与虎 。比喻勇猛的将士)
[螭]百科解释
螭(chī )或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 。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 , 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盘螭,则是他两两盘卷的样子,曹植《桂之树行》即有上有栖鸾,下有盘螭的句子 。更多→ 螭
[螭]英文翻译
cruel; a dragon whose horns have not grown
[螭]组词 左螭 蜚螭 螭虎 玉螭 螭蛟 螭盘 螭额 螭云 灵螭 螭虬 金螭 螭炉 螭龟 蜼螭 更多螭组词 [螭]相关搜寻 螭虎 螭龙 螭吻 螭首 螭魅 螭魅魍魉 螭头 螭盘虎踞 螭的成语
玉玺打一动物
螭虎纽《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蔡邕《独断》曰:“皇帝六玺,皆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
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 。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龙属(或又称龙子之一) 。鉴于螭是传说而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故其形态并无有一定的固定式样,说法也很多 。
【词语】:螭虎
【注音】:chī hǔ
【释义】:1.龙与虎 。比喻勇猛的将士 。2.传说中的龙子之一 。亦指器物上的龙形 。
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 。汉以后,螭虎使用的更为广泛 。史书记载:初 , 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 。文曰“受天之命 , 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 。汉人崇尚螭虎 。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
更多螭的资料看这里
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的特征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在这些瓷器上的纹饰中 , 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至少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角龙
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 。体形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 , 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 。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瓷器上不可使用 。
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形象凶猛生动,龙爪基本为三爪、四爪与五爪 。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图3),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 , 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 。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整体类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关联 。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
应龙
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 。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 , 浮游逍遥……《吴志·吾粲传》中也曾提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 。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 , 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 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
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 。南宋时期 , 浙江龙泉窑曾制作过应龙纹饰的瓷器 。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到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 , 应龙纹才与其他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 。明代史学家焦f在《玉堂丛语·文学》中记载:景陵(宣德帝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指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 。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 。'问所在,曰:‘见《尔雅》 。'命取《尔雅》视之,信然 。由此可以推测,应龙纹应是该事发生后才出现在宣德官窑瓷的纹饰中 。
明宣德、成化时期,应龙纹使用较多,成化朝继承延续了宣德朝纹饰,但也带有自己的风格 。根据当时应龙纹双足与飞翼的特点,应龙纹可以进一步分为双足三爪羽翼类鳍足羽翼类双足龙爪蝙蝠翼类以及鳍足蝙蝠翼类等多个种类 。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不多,御厂多仿制明代宣德、成化名品,较少创新制作本朝特色的应龙纹器物 。
夔龙
战国至汉代初年成书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介绍过一种神兽: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 , 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 , 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 , 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一些古代文献说夔是蛇状怪物,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总之,夔因似龙而被称为夔龙 。
夔龙纹在宋、元两朝及明洪武、永乐官窑器中也都没有发现,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仍是宣德制品 。从器物纹饰看 , 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 。为区别其他夔纹 , 可称其为兽足夔龙 。宣德夔龙具备猪嘴、双足、有翼、卷草尾等特征,非常接近当时的应龙纹,仅是龙身较短、无鱼状鳞片、口吐番莲而已 。因为明清时期的夔龙形象多为口吐蕃莲,所以俗称含花龙 。成化朝的夔龙纹除兽足夔龙外,还有三爪夔龙(即双足绘为龙状三爪) 。器物种类在当时发展出各种造型、釉色 。清朝雍正时期 , 御厂还制作出五爪夔龙,应是由成化三爪夔龙纹演变而来 。清朝进入鼎盛时期之后 , 曾为主图案的夔龙纹锐减,作为辅助纹饰的夔龙纹(图12)骤然增多,那些源自青铜器、珐琅器中的拐子龙随处可见 , 与各类彩釉、纹饰相互搭配,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螭龙
一般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所说无角曰螭 。但从明清官窑瓷器看 , 所绘螭龙多为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的情况 。螭龙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 。《宋书·志第八》中记载:初,高祖入关 , 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钮 , 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 , 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 。描述秦始皇玉玺上雕刻螭虎,随后各朝纷纷仿效,常以螭为钮制作宝玺 。
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螭纹瓷器,其使用上限暂时推断为宣德朝,与应龙、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 。宣德时期的螭龙皆为四足 , 爪数可细分为三爪、四爪和五爪三大类 。总体看,其强悍雄健的体形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特点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 。当时的螭龙形象多作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蕃莲造型的结果 。
宣德御厂的螭龙形象确立后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明成化、正德以及万历等各朝螭龙纹基本保持了宣德时期的造型特征 , 仅是不同时期所用青料与彩釉略有差异 。到了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以及兽足螭龙 。例如一件雍正青花釉里红天球瓶上绘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螭纹,既有兽足 , 也有龙爪,展现出当时御厂所用螭龙的多样性 。另外,乾嘉时期经常出现足攒花、灵芝等螭龙纹 , 这些都说明螭龙纹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
以上就是关于螭虎和螭龙的区别,这是什么动物用英语怎么说的全部内容,以及螭虎和螭龙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