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一场关于亲子互动的代际对话新华社发佳节即...|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
——一场关于亲子互动的代际对话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一场关于亲子互动的代际对话新华社发佳节即...|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
文章图片
新华社发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一场关于亲子互动的代际对话新华社发佳节即...|过年回家:好好陪伴好好爱
文章图片
佳节即至 , 很多人趁着春节 , 感悟亲情表达爱 。 图为北京天虹商场新奥店 , 一位大学生正选择新年礼物 , 准备回老家看亲人 。 本报采访人员贺春兰摄
本报采访人员贺春兰见习采访人员朱英杰
编者按:
本刊于2022年12月28日刊发在9版上的文章《今天围着分数转 , 明天呢》引发读者关注 , 很多读者致电编辑部希望继续研讨 。 恰逢春节将至 ,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最讲究亲情讲究团聚的节日 , 也是亲人间“表达关爱、感悟亲情”的好时机 。 亲子互动中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子女和父母的情感互动体验?今天子女对亲情冷漠的“果”是否因为昨天家庭教育的“因”导致?年轻的父母需要注意什么?已经成年的子女又可以有怎样的超越?
本期特邀有多年家庭治疗经验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朝莹博士与教育周刊两位编辑 , 共同开展一场代际对话 。
拒绝被“爱”所“困”:父母教养方式需要学习
贺春兰:有很多比我更年长些的朋友 , 他们常常感慨说现在的“90后”、“00后”不少年轻人对亲情表现得比较冷漠 。 我认为可能要归因于应试教育背景下 , 家长的过度关爱导致了孩子的“过于自我” 。 但还是想从多方面继续追问原因 。 我知道刘博士的职业是做家庭治疗 。 很想知道 , 现实中因为家庭亲子间情感冷漠这个问题向您诊疗的家长多吗?
刘朝莹:说实话 , 在家庭治疗中很少有人特别明确地提到类似问题 。 在国内 , 家庭咨询、诊疗依然是一个还没有被大众特别接受的事物 , 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会去找心理咨询师 。 所以 , 现在来找我们的其实主要是年轻的父母 , 他们关心的问题 , 确实如您的文章所述 , “学习”“成绩”才是很多家长当前最刚性的求助需求 。
贺春兰:那在家庭治疗实践中 , 您发现的可能造成孩子长大后在亲子互动中冷漠的原因会是什么?
刘朝莹:这和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 常见的教养方式有四种 , 是根据关爱和要求两个纬度来区分的 。 第一种是权威型 , 父母对孩子有高关爱、也有高要求 。 也就是说 ,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期待高 , 同时亲密程度也比较高 , 这种常常是相对完美的 。
第二种是专制型 , 属于低关爱、高要求 。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比较低 , 要求很高 。 家长们更关注孩子学业上的事情 , 而对于孩子的情感、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成长关注不够 。 如您在之前的文章中描述的 , 家长高度聚焦孩子的学业成绩 , 成绩好 , 就一好百好;而成绩不好 , 就比较发愁 。 然而教育是要培养全人的 , 不是只有学业这一项 。
第三种是放任型 , 属于高关爱、低要求 。 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在相对溺爱的环境中 , 出现唯我独尊的性格状态 。 现阶段我们谈到家庭教育时 , 常会听到“做孩子的朋友”“跟孩子平等相处”等类似说法 。 这种观念的无限延伸就是父母在家庭中“权威感”的缺位 。 一味的溺爱而少要求 , 孩子于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 自我被无限放大 。
第四种是忽略型 ,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常常是低关爱也低要求 。 没有要求也没有情感连接 。 也许这种教养方式中的部分家长可能还没有做好成为父母的准备 , 孩子得到的关注少 , 亲子互动中也比较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