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园的星空:北京大学女诗人诗选》选入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三十年的时间中 , 北大出现的女诗人的名字 , 算是这方面比较全面的一个选本 。 通过把这几十个名字编在一起 , 也让读者对北大诗歌的一条支线有了直观的认识 。 其中有个别名字 , 让只是粗读诗歌史的我感到意外 , 比如尹丽川 , 她曾经是中国诗坛中“下半身写作”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但我没有想到 , 或者说我们的诗歌评论很少特别强调这一点 , 那就是她也曾经在北大求学 。 我想 , 这个例子代表了我阅读这本诗选的一个整体印象 , 那就是对异质风格的兼容性 。
本文图片
《燕南园的星空》 , 主编:李少君 , 版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23年1月
兼容不同的“时间刻度”
北大往往和学院派联系在一起 , 但如果细读每个诗人的作品 , 我们会发现每个人探索的道路“南辕北辙” 。 可以说 , 这批北大女诗人的作品 , 兼容了新诗史的不同“时间刻度” , 也跟不同的诗歌史想象进行着对话 。
秦立彦的风格受到华兹华斯抒情诗 , 还有艾米莉·狄金森等19世纪诗人的影响 。 上述两位英语诗人都是抒情诗中的寓言家 , 他们关于自然的场景 , 往往包含着道德和哲学的表述 , 这些诗主要是在泛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语境中创作的 。 秦立彦的《蜜蜂》和华兹华斯的“水仙花”、狄金森的“暴风雨夜”一样 , 从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超真实刻画 , 转向对人的主体的形而上学沉思 。 《南极石》《旧的电子邮件》也是如此 , 还有其他不是以自然而是以人为主题的诗 , 比如《孩子的往事》 , 是把人生作为某种戏剧化场景的典型 。
难能可贵的是 , 在我看到的诗人的几册作品中 , 包括这里选入的几首 , 都有一个统一、稳定、诚恳的抒情主人公的声音 , 在语调、音质上是从不出差错的 。 或者我们可以说 , 诗人秦立彦围绕自己众多的、至今在不断增加的作品序列 , 构建了一个让读者不断去产生信任的创作者“我”的形象 , 这个创作者在严格的意义上等于诗中的观察者和发言者 , 这在当代诗中是很难得的 。 如果对比七零后诗人中普遍存在的繁复、多元、经常体现为戏谑与反讽的声音 , 我们更会确认这一罕见的品质 。 在她的作品中很难见到现代主义“影响的焦虑” , 诗人也保持了对白话新诗的刻意“脱敏” , 不过 , 她的翻译和她对英文诗歌的阅读显著地影响了她的语感 , 她的诗在语法上是“自然”的 , 或者说 , 是一种已经自然化了的欧化语 , 依托于常规的散文结构对于语言的限定 , 很少使用学术黑话、流行文化中的词汇或非文学专用语 , 也很少对语言自身的自然顺序作出调整 。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她和穆旦、冯至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进行新诗实验的写作者的相似风格 。 但毫无疑问 , 这也不是一种影响关系 , 而是因为工作性质和阅读方法上的亲近使然 。
本文图片
图/IC Photo
“强力场”和“弱力场”的对照
选集中有七八位在近年比较活跃的诗人 , 她们显然更多地介入了当代新诗的现场 , 因此她们的作品和同时代男性诗人的风格更加接近 , 通过其作品 , 我们也能明显地发现她们跟当代诗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对话的意识 , 比如诗的节拍、修辞的强度、元语言观、叙事性、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等 。 但是诗集中至少有一半的诗人 , 其实是以另外的方式进行着工作 , 她们要么是持续地偏移着主流诗歌史的叙事和惯例 , 进行着自己无法被归类的文学风格的探索 , 要么是刚刚进入诗歌的学徒期 , 作为九零后或零零后 , 仍然在勉力地寻找自己的“语调”和主题 , 要么是因为创作的其他“临界”状态而在主流诗歌史中缺乏讨论 。 但诗选的有效之处在于 , 正是通过这种成熟的与年轻的、强力场的和弱力场的诗人的对照 , 我们也许更能发现前者的写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或者说其未来走向的“可能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三体|《三体》搞懂慕星是谁,才明白潘寒为何没有存在感,看不懂的三体
- 三体|今夜,整个宇宙为你闪烁:《三体》口碑出炉,于和伟意外,张鲁一出彩
- |我准备好迎接好运了
- 清热生津|《去有风的地方》陈南星的陨落,让许红豆重生,使谢之遥再生
- 清热生津|《纵有疾风起》结局:叶守儒留下烁冰另有所图,烁雨之死不是意外
- 婚姻|《纵有疾风起》:祝燃的经历证明,一个人是经营不好一段婚姻的
- 清热生津|《狂飙》:得罪泰叔是徐江最大的错,他的无知成就了强哥的黑化
- 恋爱|全员有病,但谈起恋爱来好甜!
- 三体|《三体》搞清汪淼玩游戏的真谛,才知“卤煮”的出现有多险恶
- 清热生津|《去有风的地方》治愈许红豆的不是远方的风景和人,而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