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家|文艺评论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对故乡一言难尽

小敏家|文艺评论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对故乡一言难尽
本文图片

长期以来 , 文艺作品之中便存在着异乡人的形象 。 汉代《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羁旅愁思 , 从古至今都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 。 在当代 ,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 , 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外迅速 , 制造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 因此也吸引着外地人不断前往 , 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异乡人故事 , 不只为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 也成为几十年来电视剧的表现对象 。 1990年由陈小艺主演的电视剧《外来妹》 , 关注的就是彼时南下广东打工的农村女性这一群体;2005年康洪雷执导的《民工》 , 则聚焦了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 , 重在表现他们的艰辛、迷惘与幸福 。
直到近期 , 在热播剧《不惑之旅》《小敏家》之中也出现了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形象 。
从《外来妹》《民工》到《小敏家》 , 一个可见的变化是 ,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 离乡谋生工作的人群已经突破了早期的打工妹、农民工等群体 , 将一些更高学历、更有学识的人也包括在内 。 而另一个可见的变化是 , 这些大都会的异乡人身上的“异乡”标签在剧集中已经逐步被弱化 。 《小敏家》之中 , 刘小敏是北京一家妇产医院的主任护士、母婴知识方面的“大V” , 刘小捷是受到领导器重的编辑 , 李萍更是知名教育机构的老板 。 她们的吃穿用度与大都会之中的一般本乡人没有明显的差别 。 这一变化在稍早前的剧集 , 如《欢乐颂》《三十而已》等中的都会异乡人樊胜美、王漫妮身上就已初见端倪 。 可以说 , 在近年来的剧集中 , 大都会的异乡人与本乡人一样 , 分享着大都会追逐梦想的机会 , 也分担着大都会的快节奏和压力 。 当下剧集的重点 , 不再是异乡人与大都会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 而转向了展现以异乡人为代表的当代人在大都会之中如何为生计而奔波 , 又如何在大都市安顿自我 。
小敏家|文艺评论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对故乡一言难尽
本文图片

在当下的荧屏故事中 , 故乡所具有的抚慰功能 , 已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大都会
离乡背井的生存压力在《我在他乡挺好的》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 加班、被辞退、租房“爆雷” , 这些最终浓缩在胡晶晶身上 , 直推到观众面前 。 在《欢乐颂》与《三十而已》之中 , 樊胜美与王漫妮也正是因不堪大都会之中的生计奔波之苦 , 幻想着通过“嫁个有钱人”的捷径来一劳永逸地实现阶层跃升 。 即使是陈卓(《小敏家》)这样已在北京多年、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积攒了一定人脉的人在自主创业时也一筹莫展 , 最终遭遇了失败 。
【小敏家|文艺评论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对故乡一言难尽】在此我们不由地发问:大都会打拼既不容易 , 这些人却为何仍然主动选择留在大都会之中?显然 , 大都会的开放、发达无疑意味着更多追逐梦想、占有财富和改变社会阶层的机会 。 而更重要的或许是 , 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大都会往往意味着多元和宽容 , 因此使得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安放自我的位置 。 而作为故乡的小县城 , 则显得保守而平淡 , 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体形成冒犯甚至拖累 。
小敏家|文艺评论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对故乡一言难尽
本文图片

这种大都会与故乡之间的对比 , 在《小敏家》之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 刘小敏在北京奋斗多年 , 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事业 , 也获得了全新的人生、理想的恋人 。 对刘小敏而言 , 与故乡生活相关联的是不堪回首的婚姻、酗酒的前夫 , 是因为与中学老师讨论诗歌和艺术的通信而被当成第三者、受到众人奚落和鄙视的难堪往事 。 而北京则意味着成功的逃离 , 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 对刘小敏而言 , 作为异乡的北京 , 与故乡就此成为分明的两极 。 有趣的是 , 刘小敏当下的恋人陈卓虽然与她一样来自小城 , 但长期生活在北京;而刘小敏的前夫金波则长期生活在故乡小城 。 陈卓与金波形成了鲜明对比 。 陈卓浪漫乐观 , 对刘小敏尊重、爱护有加 , 中年遭遇创业失败也不气馁 , 预备着从头再来;金波则潦倒厚颜 , 对前妻毫无边界感 , 并希望依靠前妻和儿子来为他还债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刘小敏遇到的这两个不同的男人 , 正是大都市与其故乡的道成肉身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