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成功时,我们习惯把自己的成功,归为“内因”,即很努力和才华洋溢;而把别人的成功,归为“外因”,即运气好和难度太低 。在面对失败时,我们习惯把自己的失败,归为“外因”,即运气差和难度太高;而把别人的失败,归为“内因”,即不努力和资质平庸 。
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基本归因谬误” 。
包括你 。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当我们作为领导的时候,看到下属业绩不好,会认为他不够努力和勤奋;
而当我们作为员工时,看到领导加薪升职,会觉得这个蠢货命真好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罗斯-李教授,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
他在大学里随机挑选了24名大学生,并随机两两组队,来参加一个问答游戏;
然后让每一组的两人抽签决定游戏的角色;
两个角色分别是“提问者”和“回答者” 。
抽到“提问者”角色的学生,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准备十道题;
工作人员会单独指导“提问者”,根据他们自己的擅长和喜好,来写这十道题;
同时,工作人员会特意关照“提问者”,让这些问题“偏难”一点;
如果“提问者”是一个地理爱好者,那么题目就会挑一些冷僻的知识,比如,
阿联酋的首都是哪个城市?
或,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叫什么?
换句话说,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故意要让大部分“回答者”答不上来 。
答不上就答不上呗,这也没啥丢人的 。
因为实验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在暗示,无论谁抽到“回答者”的角色,都避免不了答不上题的难堪 。(哪怕两个人的角色换一换)
好吧,结果也确实如此,“回答者”几乎全军覆没 。
但实验还没结束,在这之后,罗斯教授对“提问者”、“回答者”以及并没有参加游戏的旁观者,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的问题是,
如果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是100分,请给“提问者”和“回答者”的知识水平打分 。
调查结果如下图:
文章图片
【戴维 看着封面来买书,表面印象下的判断靠谱吗? | 把故事重塑的威力】你能看出,“提问者”(Questioner)的评估里,给自己和对方的分数基本差不多;
这很好理解,因为“提问者”知道这题是怎么设计的,他知道这类题自己也不见得答得上来 。
但“回答者”(Contestant)和“旁观者”(observer)的打分就令人大跌眼镜 。
他们都认为,通过刚才的提问和回答,“提问者”表现出的知识水平要高很多 。
即使这些“提问者”也明白游戏最初的规则,是谁抽到“提问者”,就由谁来出题;
也就是说,如果换自己去做“提问者”,对方也会答不上来;
但这些“回答者”依然觉得对方的知识水平更高,仅仅是因为经历了“一问一答”的过程;
因为在这个过程里,对方提出很难的问题,给人一种“懂很多”的印象,而这种印象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判断 。
(详细实验见:Ross, Lee D., Amabile, Teresa M. and Steinmetz, Julia L., ‘Social Roles, Social Control, and Biases In Social Percep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5 (1977): 485–494.)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一个人看上去知识水平很高,那别人就会觉得他的知识水平很高 。
哪怕是旁观者,也未能幸免于这种误区 。
这和我们在文首提及的“看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行为,是不是很类似?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孩子|封面评论|每个迸发力量的人生,都写满尊严与勤奋
- 看着我 半夜我一睁眼,她在直勾勾的看着我……
- 本文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报文字丨林清玄主播丨秋阳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生活的态度。|夜读丨林清玄:如果老是看着船尾,生命的悲怀是不可免的
- 金性勇|封面评论|杭州版《美丽心灵》刷屏,唯有潺潺的爱可消融厄运的坚冰
- 我时常看着手机的屏幕想 如果一个男人对你不上心,会有哪些表现?
- 我给过你很多升职的机会,你自己没把握住,只能看着别人后来居上
- 一个朋友说:”当你忧伤时 请看着前方
- |时间在发光 刻度你的封面记忆—数字盘点你和封面的“2021”
- 四川 老人帮妻子理发,剪完后看着新发型气哭了,“离家出走”去女儿家
- 河南平顶山 鲁山县32岁的陈军彪看着女儿的短发听到孩子的心愿忍不住流下眼泪:“我要重新站...|看到女儿的短发,父亲忍不住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