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4 有罪还是自找?
“印象”,取决于你的“叙事方式”;
而不同的“叙事”,却往往都来自同一个事实 。
人们对同一个事实的不同叙事,会产生非常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 。
这在法律官司的解读上,问题尤为突出 。
上一篇我们提到的,英国著名的辩护律师,迈克-曼斯菲尔德,用一个在伦敦发生的“强奸案”来讲述这个现象 。
在一个“强奸案”里,无论英国法庭的控方还是辩方,都会用不同的叙事方式,来影响陪审团的“第一印象” 。
控方的做法和辩方的做法会截然不同 。
控方希望给陪审团展示的印象是,
让陪审团的目光,聚焦在被告身上,用下面这个问题来引导陪审团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接下来,控方律师就会很自然做出下面这样的叙事:
这个男人过去就对不同的人,有过好几次暴力倾向的行为;
这个男人过去就对女性不够尊重;
这个男人有酗酒,嗑药的恶习;
当这些印象一旦建立,陪审团的脑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归因,“这是个坏人,有罪”
而辩方希望给陪审团展示的印象是,
让陪审团的目光,聚焦在原告(被害人)身上,用下面这个问题来引导陪审团思考:“为什么受害的是她?”
接下来,辩方律师就会很自然做出下面这样的叙事:
这个女士当天晚上的打扮,穿得十分暴露和挑逗;
在被告实施强奸行为前,这个女人和原告有明显的打情骂俏的对话,甚至投怀送抱;
这个女人平常的社会生活也不太检点,和很多男人有染;
当这些印象一旦建立,陪审团的脑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另一种归因,“这个女人是自找的”
听到这里,是不是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又和“看封面买书”的道理相似,
如果你想要陪审团接受一本“被告十恶不赦”的故事书,那么你给他们的封面叙事就是“这个男人恶迹斑斑”;
如果你想要陪审团接受一本“被告情有可原”的故事书,那么你给他们的封面叙事就是“这个女人不值同情” 。
这听上去很残酷,但却真实存在 。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凯瑟琳-琼斯教授,曾经就此做一个模拟庭审的实验;
琼斯教授让不同的大学生组成陪审团,来对一个假设的“强奸案”做出量刑判决;
这个实验做了不同的假设;
当受害女性是一名脱衣舞女,“陪审团”对罪犯做出了相对较轻的判罚;
而当受害女性是一名修女,“陪审团”给出的判罚就要重得多 。
(详细实验见:Jones, Cathaleene and Aronson, Elliot, ‘Attributions of Fault to a Rape Victim as a Function of the Respectability of the Victi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要知道,同样是“强奸”的事实,就因为人们对被害人的叙事印象不同,而给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决策 。
文章图片
5 小结
换一种叙事,判断会截然不同;
这就是“把故事重塑的威力” 。
-
这里是“谈判思维”!
“把故事重塑的威力 第三篇” 待续
--- 桔梗 (839239@qq.com)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孩子|封面评论|每个迸发力量的人生,都写满尊严与勤奋
- 看着我 半夜我一睁眼,她在直勾勾的看着我……
- 本文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报文字丨林清玄主播丨秋阳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生活的态度。|夜读丨林清玄:如果老是看着船尾,生命的悲怀是不可免的
- 金性勇|封面评论|杭州版《美丽心灵》刷屏,唯有潺潺的爱可消融厄运的坚冰
- 我时常看着手机的屏幕想 如果一个男人对你不上心,会有哪些表现?
- 我给过你很多升职的机会,你自己没把握住,只能看着别人后来居上
- 一个朋友说:”当你忧伤时 请看着前方
- |时间在发光 刻度你的封面记忆—数字盘点你和封面的“2021”
- 四川 老人帮妻子理发,剪完后看着新发型气哭了,“离家出走”去女儿家
- 河南平顶山 鲁山县32岁的陈军彪看着女儿的短发听到孩子的心愿忍不住流下眼泪:“我要重新站...|看到女儿的短发,父亲忍不住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