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情感心理:不同的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心理咨询师谭素怡
一部由倪妮和冯绍峰主演的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 , 该片讲述了北漂青年蒋亮亮和女友喵喵从相识到分手的全过程 。
喵喵一开始是温柔体贴、处处为蒋亮亮着想的 , 但是他和包括前女友梅梅等女性之间藕断丝连、暧昧之情也让喵喵心中滋生种种不安 。
渐渐地 , 喵喵的占有欲与疑心病开始显露 , 最后强烈到异常偏激:反对其出门跟朋友酒吧喝酒;试探男友跟女同事是否有勾搭;在家偷偷装了摄像头 , 偷偷查男友的银行消费记录;就连出差时 , 每晚都会定时电话抽查男主的行为活动;自杀威胁 。
两人相爱相杀 , 一个追 , 一个逃 , 开始无休止的争吵与互相伤害 。
电影内容过于真实 , 很多画面都能让有故事的人感同身受 , 看到爱一个人时深到骨子里的疯狂和绝望 。 比如女主的控制欲 。
文章图片
面对伴侣没及时回复微信、未及时接电话、出差等情况 , 有些女生可能像喵喵一样 , 没安全感 , 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而有些女性则安全感十足 , 淡定、信任、体谅 , 可以很好地处理亲密关系 。
为何面对同样的事情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模式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咨询中的重要议题——依恋关系 。
1
什么是依恋关系?
依恋 , 是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 。 这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成为了婴儿赖以生存的重要方面 。 依恋关系的形成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 , 并在孩子生命的前两年逐渐发展出一套模式 。
文章图片
2
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
当婴儿想表达自己的不适和需求时(例如对食物、温暖、安抚的需要) , 他们会向照顾者发出信号 , 以期得到让自己需求得以满足的回应 。
【婚恋情感心理:不同的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婴儿能否感受到照顾者的回应 , 其回应是否始终及时 , 是否能贴近自己的需求不断调整其回应方式 , 都将为孩子的依恋模式打下根基 。
安全型依恋模式——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需求十分敏锐 , 总是能及时获得爱的关注和情感支持 , 建立最初的安全感 , 产生对父母与外界的信任 。
父母在身边时 , 既享受与父母的互动 , 也可以独立在自己的世界里玩乐 。 在父母离开时会低落 , 当父母回来时能被顺利安抚 , 重新投入父母的怀抱 。
回避型依恋模式——孩子觉得父母疏离而冷漠 , 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 为了避免因对母亲有渴望和期待却遭到拒绝而产生心理痛苦 , 孩子会做出无可奈何的选择:回避一切依恋需要和亲密接触 , 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
因此 , 当父母离开时 , 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紧张忧虑 , 当父母回来时 , 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 , 对于父母的安抚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躲开 。
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回应断断续续、时好时坏 , 有时候表现得很关心 , 而有时又不在乎 , 他们难以确认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 , 甚至会产生被虐待与被忽视的体验 。 他们充满困惑、焦虑、不安、恐惧 , 无法预知父母何时回应 , 以及给出怎样的回应 。
因此 , 对于父母的离开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 , 而当父母回来 , 明明渴望寻求与父母的接触 , 却不愿意立即投入父母的怀抱 , 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 。 他们的内心是极度矛盾的 , 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 , 另一方面又把父母推开 , 想惩罚父母离开的行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说:“人的一切烦恼 观察生活中,那些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源于这些“共性”
-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组实验。|对待弱者的态度中藏着的,就是自己最真实的人品
- 心理咨询:父母催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总在照顾他人感受,何时会看到自己?
-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免费的心理咨询,靠谱吗?
-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咨询:孩子挑战权威、抗拒规则——对立违抗障碍
- 抑郁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抑郁、不想上学……为何越来越多的孩子抑郁了?
- 孩子|儿童心理咨询:大宝与弟弟妹妹冲突不断!父母该如何调节?
- 婚姻心理咨询:当夫妻沟通不畅时,感情也容易出问题!
- 心理学|心理学:男生“不爱你”的4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