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辨别真相,便会失去自由( 二 )


文章图片
▌互联网时代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只关乎个人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 而且关乎维护公民社会的自由机制和防止社会分裂 。
早在批判性思维成为今天通行说法之前 , 杜威就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说提出“反省性思维” , 即“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 , 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 。
反省性思维要求训练和耐力 , 一个人只有在愿意暂时不下结论 , 不怕麻烦继续研究的情况下 , 才能有反省性思维 。
在《民主与教育》一书里 , 杜威还指出 , 反省性思维在群体交流中的另一层含义:
“只是思考 , 但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 那不是充分的思考行为 。 我们需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 , 这样才能让别人充分了解 。 这时候 , 思想的力量和缺陷才会显露出来 。 “
“一个孤独存在的人 , 很难或不能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省 , 也不可能从中总结出清楚明了的意义来 。 ”
这一层意思的反省性思维 , 突出了思想的社会作用和公民行动意义 。 反省性的批判思维既是针对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 , 也是针对我们自己的轻信和盲从 , 以及在是非、真假问题上的沉默和袖手旁观 。
作为反省思维的批判性思考 , 它的“批判”不是吹毛求疵地挑错 , 也不是上纲上线的指责他人 , 更不是给别人戴帽子、打棍子 。
它是一种自觉严谨的慎思明辨 , 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理性思考” 。 理性是一种怀疑精神 , 包括怀疑理性本身 , 理性不一定把我们引向确实的真理 , 但能帮助我们抵制虚假信息、宣传、洗脑和自我欺骗 。
真实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 批判性思维体现的是人的自主性 , 而欺骗和洗脑则是对个人自主权的侵犯 。
当我们说一个人具有自主性时 , 首先指的是他应该具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 所以他的行动能够有所归属;其次是要求免于外在约束的自由 , 一个自主的人不是被其他人操纵的人 , 或是被强迫去做符合其他人意志的事的人 。
因此 , 独立和批判地思考 , 抵御虚假和欺骗 , 珍爱和保卫你被欺骗和误导所侵犯的自主性 , 也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 也更加紧迫 。
不能辨别真相,便会失去自由
文章图片
不能辨别真相,便会失去自由】本文编选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 , 标题和图片系编者所加 。 在当代华语界的作家学者中 , 徐贲教授算是一个“异类” 。 1950年 , 徐贲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之家 。 尽管生于革命年代 , 成长于动荡的岁月 , 他的文字却如绅士一般渊博、克制 , 既厚重 , 又与时俱进 。 他关注的问题 , 既有公共性 , 却又关乎每个人;他的思考 , 既有国际视野 , 又有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既有人文关怀 , 又没有脱离这个正在剧变的时代……刻骨铭心的文化记忆、海量的中外经典阅读 , 镌刻出徐贲的眼界和思考 , 也奠定了他后来的写作命题——人文、思想和启蒙 。 徐贲老师的《经典阅读》《经典之外的阅读》回应我们如何求知思考;《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关注我们如何说理、参与公共生活;而《与时俱进的启蒙》《人文的互联网》直面的则是启蒙缺失下的种种问题……过去几十年 , 社会层面的人文启蒙刚有起色 , 但现代公共训练的中断 , 不仅在吞噬着改革开放四十年艰难形成的些许共识 , 而且早晚会波及现实中的你我他 。 因此 , 徐贲老师这套“人文思想启蒙”六书就显得更加重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