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救助性别/家庭暴力受害者为何举步维艰?( 三 )


在强制报告机制尚未完善之时 , 我认为医疗机构也有义务进行干预来阻止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 从医疗部门介入干预家暴可通过两种手段 , 一是将家暴筛查纳入常规体检 , 二是联系家暴受害者倡导人(通常为社工或者志愿者担任)或者培训急诊室医务人员成为家暴受害者倡导人 。 家暴筛查纳入体检给对警方介入有顾虑的受害者提供了另一个寻求帮助的渠道 , 目前在美国医疗机构常用的家暴筛查工具有HITS筛查问卷 。 HITS问卷中有四个问题:
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 , 你的伴侣有多经常在身体上伤害你(Hurt)?
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 , 你的伴侣有多经常在语言上侮辱你或者贬低你(Insult)?
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 , 你的伴侣有多经常以你的人身安全威胁你(Threaten)?
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 , 你的伴侣有多经常对你大吼大叫或者咒骂你(Scream)?
每个问题采用五分的李克特量表 , 从1到5表示频繁程度从低到高 , 1代表从未 , 5代表非常频繁 。 假如筛查中得到超过10分的数值 , 则说明案主正在遭受家暴 。 这时候负责体检的医生就可以请医务社工进行介入 , 帮助案主提供心理和法律上的援助 。
平日在诊所和医院也可以摆放反家暴和家暴援助热线和援助机构的小册子 , 让潜在的受害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信息 。 而急诊室倡导则是针对严重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可以采取的措施 , 假如受害者因为受到严重的身体伤害被送往医院急诊室 , 可由医务人员联系家暴受害者倡导人来到急诊室进行陪伴和安抚 。 家暴受害者倡导人通常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培训 , 了解《反家暴法》和练习如何与家暴受害者对话 , 并且在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时携带家暴服务机构的宣传册子 , 有时还需要协助警方与受害者沟通 。 在受害者遭受严重的身体创伤时 , 受害者倡导者的陪伴非常重要 , 不仅可以稳定受害者的情绪 , 还可以协助受害者寻求帮助 , 同时帮助受害者发声 , 强调司法介入的重要性 。
“旁观者干预”培训 (Bystander Intervention)
“旁观者干预”模型由Latan和Darley (1970)提出, 他们认为旁观者面对突发事件时, 需要依次经历5个阶段:1)注意到事件; 2)认为是一个紧急事件; 3)感觉到自己有责任提供帮助; 4)干预的信念和知识; 5)提供帮助 。 该理论经常用来表示旁观者积极行为的变化阶段 , 也为“旁观者干预”训练提供了理论支撑 。
家庭暴力和亲密伴侣暴力有时会在公众场合暴露 , 这时候旁观者就有机会可以帮助受害者 。 在美国 , 大学及中小学已经开始普及“旁观者干预”培训作为性别暴力的预防性举措 。 这种“旁观者干预”培训旨在帮助大家识别家庭暴力的潜在加害者和受害者并提供一些简单有效的干预策略 , 这些策略包括:1)防御性分离:走上去将双方分开 , 让双方知道有人注意到他们的行为;2)挡切战术:编造理由将其中一方带离现场;3)转移注意:通过介入谈话将其中一人的注意力从另一人身上引开;4)召集群众:与其他旁观者讨论可能的选项 , 在适当的时刻作为一个团体介入 , 假如情况不允许 , 立刻寻求专业的人员或者警方帮助;5)提供帮助:如果能与受害者进行对话 , 可以先确定受害者是否需要帮助脱离这个局面 , 再根据需要提供你所知道的资源 。
“旁观者干预”的重要性在于 , 每次只要有旁观者介入 , 这种行为就能为他人树立一个积极的模范 , 如此重复能帮助社区逐渐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 , 侵犯他人的行为会受到群众的监督 , 加害者就无法为所欲为 。 社工可以在学校和社区普及这样的旁观者干预培训 , 通过展示旁观者干预的成功案例也可以进一步鼓舞士气 , 成功干预的旁观者和被旁观者帮助过的受害者的证词对促进干预行为也有一定的作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