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包刚升教授:道德滑坡绝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

复旦大学包刚升教授:道德滑坡绝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复旦大学包刚升教授:道德滑坡绝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
文章图片
口述:包刚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道德溃败似乎已经成为常见现象 。 尽管有人试图论证这仅是特例 , 但更多人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来判断真实的道德状况 。 在凤凰网组织的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 , 竟然有87.7%的网民不同意中国“主流呈现出良好道德风貌” , 认为中国“道德滑坡状况确实存在” 。 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溃败”说 , 易中天教授的“道德沙尘暴”说 , 郑永年教授的“道德解体”说 , 以及凤凰卫视举办的关于“道德崩溃”的讨论访谈节目 , 都反映出学界和媒体对中国道德前景的重大担忧 。 复旦大学包刚升教授:道德滑坡绝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
文章图片
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很多领域的道德溃败现象?根据央视等媒体的报道 , 从问题牛奶到问题胶囊——每一起食品药品事件的背后都有一批贪婪而丧失底线的企业 。 从这看起来 , 似乎是市场经济和逐利行为败坏了道德风尚 , 威胁了食品药品安全 。 不少人认为 , 道德溃败的根源正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自利与贪婪的激发 。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马克思对资本逐利的经典引述:“有50%的利润 , 它(资本)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 ,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 ”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描绘早期中国的市场繁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而按照孔夫子“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的儒家教义 , 这种“利来利往”的局面大概会被视为人们为了逐利而倾向于牺牲道德准则 。 那么 , 市场经济是否真的容易导致道德溃败呢?恐怕未必如此 。 如果说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 , 那么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道德溃败就应该越严重 。 如果以自由市场制度和人均收入高低来衡量市场经济的水平 , 北美和欧洲无疑要高于中国 。 然而 , 很多在这些地区有过长期生活经历的人都认为 , 这些国家并不存在道德溃败现象 。 腐败现象非常罕见 , 企业丑闻更少发生 , 食品药品更安全 , 多数行业的从业者更加注重职业操守 , 人与人之间更讲究互相尊重和文明礼仪 。 在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中 , 除毛里求斯外 , 其余9个国家和地区在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中都位列25名以内 , 都属于全球腐败程度最低的国家和地区 。 这也说明 , 市场经济本身并非道德溃败的根源 。 复旦大学包刚升教授:道德滑坡绝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
文章图片
市场经济或可塑造道德风尚不仅如此 , 市场经济有可能鼓励优良的道德风尚 。 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 , 木匠、泥瓦匠、裁缝等都是最早市场化的工种 。 笔者幼年时曾亲耳听到这些领域的老师傅们训诫自己的徒弟:做人要老老实实 , 做事要尽心尽职 , 做工要精益求精 ,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生意不断的手艺人 。 老师傅们的这番训诫固然包含了对年轻手艺人自利的考量 , 但客观上有助于职业伦理的塑造 。 而在前现代的中国 , 一个个百年老字号的背后都是经营者对于品质的严格要求和对于职业伦理的恪守 。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的基本理念 , 大概也是同仁堂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 。 西方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经验亦能说明同样的道理 。 英国老牌珠宝企业戈尔德斯密斯(Goldsmiths)始创于1778年 , 作为一个珠宝企业能够持续经营234年 , 无疑是恪守了最严格的道德准则 。 成色克重的保证和工艺制作的精湛 , 都与企业的价值观、管理层的商业伦理和普通工匠的职业操守有关 。 如果是一个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珠宝企业 , 只要一桩丑闻被证实 , 就足以令其顾客流失、甚至关门了事 。 借助竞争机制 , 市场经济会奖励那些拥有美德和品格的企业 。 同样 , 拥有美德和品格的个人也会得到“市场先生”的垂青 。 在组织内部 , 什么样的员工拥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能力出众且人品可靠的员工 。 除了才干以外 , 企业同时根据人品来遴选人才 , 甚至品格的标准要高于才干的标准 。 企业的这种标准和实践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 。 对多数人来说 , 既然诚如美国国父华盛顿所言——“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 那还有什么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冒风险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