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波伏瓦|波伏瓦的“我的天才女友”故事:扎扎走了,死于精神谋杀( 四 )


西蒙娜·波伏瓦|波伏瓦的“我的天才女友”故事:扎扎走了,死于精神谋杀
本文图片

扎扎与波伏瓦 , 1928年
****
萦绕不去的罪的念头侵蚀了她的生命力 。 与她的朋友希尔维不同 , 安德蕾/扎扎对性事比较了解 。 在她十五岁那年 , 卡拉尔夫人几乎是以一种虐待狂似的粗暴 , 直白露骨地告诉她婚姻的真相 。 提及新婚之夜 , 她毫无掩饰地说:“这是一个要去经历的糟糕时刻 。 ”扎扎的自身经验却与这种粗暴的描绘大不相同:她了解性的魔力 , 体验过那种意乱情迷 , 她跟男朋友贝尔纳的吻不是柏拉图式的吻 。 她嘲笑身边那些年轻处女的愚蠢 , 嘲笑正统派人士的虚伪 , 那些人“漂白”、否认或掩饰活生生的肉体涌现的欲望 。 然而与此相对的是 , 她知道自己面对诱惑没有抵抗力 , 她灼热的感性、激烈的性情、对生活的肉欲之爱都被重重顾虑所败坏:即使在最细微的欲望中 , 她都怀疑存在着罪 , 肉体之罪 。 悔恨、恐惧、负罪感让她心神不宁 , 对自我的谴责加重了她对弃世的向往 , 强化了她对虚无的欲望和其他令人不安的自毁倾向 。 她最终在母亲和帕斯卡面前让步了 , 两个人都试图让她相信长时间处在订婚状态是危险的 , 她同意远走英国 , 但其实内心十分抗拒 。 最后这一次对她的残酷逼迫加速了灾难的到来 。 扎扎死于所有这些让她内心分裂的矛盾力量 。
在这部小说里 , 希尔维的角色是朋友 , 所起的作用仅仅是让人理解安德蕾 。 正如学者爱莉安娜·勒卡姆-达波纳(Eliane Lecarme-Tabone)所强调的那样 , 希尔维自身的回忆极少出现 , 关于她自己的生活、个人抗争、解放自我的动荡经历我们一无所知 , 尤其知识分子与保守派之间的根本对立——《端方淑女》的核心主题——在这里只是稍微提及 。 不过 , 我们还是能看出她在安德蕾的阶层不受待见 , 几乎不被接受 。 卡拉尔一家过着优裕的生活 , 而希尔维自己家本来属于不错的中产阶级 , “一战”之后破产了 , 社会地位下降 。 她在贝塔里小住的时候 , 时常蒙受悄无声息的侮辱:她的发型、服饰被人指指点点 。 安德蕾悄悄在她房间的衣橱里挂了一条漂亮裙子 。 还有更严重的:卡拉尔夫人不信任她 , 觉得她误入歧途——她这样一位在索邦学习的年轻姑娘 , 将来要从事一份职业 , 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 取得独立 。 那一晚在厨房里 , 希尔维向扎扎吐露心声 , 直言从前扎扎于自己而言意味着整个世界 , 扎扎大吃一惊 , 这让人心碎的一幕标志着两位朋友的关系扭转方向了 。 从此以后 , 是扎扎更爱对方 。 在希尔维面前 , 无尽的世界向她敞开 , 而安德蕾走向死亡 。
西蒙娜·波伏瓦|波伏瓦的“我的天才女友”故事:扎扎走了,死于精神谋杀
本文图片

《波伏瓦回忆录(第1卷):端方淑女》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罗国林 译
作家出版社 2011年
不过 , 是希尔维/西蒙娜复活了安德蕾 。 怀着温柔与敬重 , 她借助文学的力量重现了安德蕾的生命 , 肯定了她的存在价值 。 我还想提醒 , 《端方淑女》四个部分结尾词分别为:“扎扎”“讲述”“死亡”“她的死亡” 。 波伏瓦有负罪感 ,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 , 继续活着是一种过错 。 扎扎是她逃离而付出的代价;她甚至在未出版的笔记中写下“祭品”这个词 , 扎扎是她获取自由而献出的祭品 。 但对我们而言 , 她的小说难道没有完成她赋予文字的近乎神圣的使命:抵抗时间 , 抵抗遗忘 , 抵抗死亡 , “承认瞬间(l'instant)的绝对在场 , 一瞬即永恒”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