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我们需要的,不是棱角分明的爱恨

文:钰迪丨主播:钰迪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我们需要的,不是棱角分明的爱恨
本文图片

年代久远以后 , 留给我们的回声或许才更响彻 。 完美的人生不需要太完美的人 。
《今夜有暴风雪》是梁晓声老师讲的知青故事 。 “埋骨何须故土 , 荒原处处为家 。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 , 但是从一个个冒着血珠和热气的故事里 , 我已经深刻感受到了 , 当一个人做自己内心受到召唤的事情时 , 甚至是无所谓性别的 。
在一段伟大而且艰苦的岁月 , 做人的底线是被集体的力量不由分地层层拔高 , 还是被个体求生的意志逼迫着节节后退?也许读完这些故事 , 我们会更加原谅生活 。
“知青”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曹铁强对即将返城的郑亚茹说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启示:“希望你今后在回想起 , 在同任何人谈起我们兵团战士在北大荒的十年历史时 , 不要抱怨 , 不要诅咒 , 不要自嘲和嘲笑 , 更不要诋毁……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许多 , 可我们得到的 , 还是要比失去的多 , 比失去的有份量 。 ”
边疆的土地承载了一代人的情感和梦想 , 接纳了他们的热血和汗水 。 他们以极其特殊的方式度过了生命中的这十年 。 个体的爱与恨 , 在祖国和时代面前都退居成别人家的风景 。 在那段岁月里所有的事 , 所有的人 , 都很难关上门用简单的二元对立去评判:好人坏人、正确错误、肯定否定……生活中最简单的标准和维度消弭后 , 选择的难度和人性的灰度也大大增加了 。 因为那时候很难存在完全原子化的个体 , 每个人的选择 , 都是时代幕布上左顾右盼 , 又不知最终倾倒向何处的那一撮撮看似独立、却连着根脉的丝绒 。
你说一个为边疆付出十年青春的人 , 最后在得到终于可以回乡的消息 , 他迫不及待要离开这片依然需要他的土地 , 这样的行为该受到指责吗?是自私吗?我想没有人有资格或者立场去责备他 , 自私也谈不上 。 那些年知青为祖国无私奉献 , 如此靠近英雄主义的时候 , 他们作为人这个个体 , 对于自我、对于家庭的疏离和忽略 , 难道不也是另一种意义的自私吗?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我们需要的,不是棱角分明的爱恨
本文图片

自私的人 , 才懂爱 , 一个完全无私 , 没有自我的人 , 很多时候往往是分不清爱恨边界的 。
矛盾不仅是哲学的基础 , 更是人性的基础 。 一切都是相对的 , 我们眼睛看到的 , 欺骗性往往最大 , 用耳朵去聆听 , 你听到的那些生命的声音 , 那些善恶的呼唤 , 才是天地间要告诉你的顶天立地的故事 。 他们往往不是什么大英雄 , 都是那些我们连名字都无从查起的小人物 。 在一个个巨大矛盾的漩涡里 , 人的美德 , 有的被构筑成一种响当当的时代力量 , 而有的被连根拔起 , 扭曲异化后变质为恶 , 逆流成河 。 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心底那深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恨间 。
/ Part 01
「推远爱情的 , 恰恰是自以为的爱与付出」

时代让人心坚硬 , 唯有文学可以让人心软 。
《今夜有暴风雪》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大荒即将发生暴风雪 , 40余万知识青年得知终于有返城机会的一个夜晚 。 有的人处心积虑要封锁这个消息 , 为了让自己的政绩仕途可以更光鲜;有的人为了一己私欲偷偷泄露了这个秘密 , 引起人心惶惶的暴乱;有的人摩拳擦掌要抢回档案 , 不顾一切回家;而有的人明知前方艰难险阻 , 机遇就在此一搏 , 他们却毅然决然的要继续留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