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终于等到冤案翻盘 , 同事和深爱的女孩来深山接“我”重回连队 , 却连句谢谢都没有来得及和阿依吉伦说 , 就再也找不到她了 。 但当下山再次回望的时候 , 分明看到她像第一次见面一样帅气潇洒地骑着骏马伫立在山顶 , 映着绚烂的朝霞 。
这是很简单也很美好的一个故事 。 可是它却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强者心态 , 如何把一段不能长久的爱情 , 升华为一段可以绵延在心头永恒的爱意 。 这份大爱可以经得起岁月山川的碾压和洗礼 , 都绝不会褪色 。 因为作者会让自己的后辈一直记得那首鄂伦春古老的歌谣 。
相较于要求和占有 , 顺从并接纳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和主动 。 要求和权力是必须有回应才能存在和彰显价值的 , 从这个角度讲 , 所谓的强者 , 都是实际关系中的“被控制者” 。 而那些让一切自由流淌 , 接纳也包容所有当下的生命 , 才是最高的领袖 。 他们不会去主动依赖关系的回应和预设对方的反馈 , 他们只是以无形和博大的胸襟 , 去柔软的贴近生活 , 但也有自我坚毅存在的内核 。
/ Part 03
「比起爱与恨 , 理解并宽容才是更高贵的」
▼
在那个集体主义至上的时代 , 个人的情愫甚至是一种奢侈品 。 我们是喜是悲 , 都取决于时代的方向 。 个体生存的空间说大也大 , 说没就没 。 因为在集体中 , 我们可以互相借力 , 可以彼此成就 , 但是个体又往往是极其没有存在价值的 , 一旦与爱情、亲情这种最实在的东西触碰 , 我们就会迷失会逃避 , 转而更想控制一切 , 紧接着就会有更大的失落 。
理性是有力量的 , 也是最脆弱的 , 一旦人被集体抛弃 , 理性会让自我的存在彻底消失 , 但是感性的力量却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 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泯灭的爱与善 。 它不依附于理性、集体、甚至时代 , 它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 让善流绵延不绝的唤起人间大爱 。 这种爱 , 才是真正可以救赎一个人的 。 因为这里的爱 , 不局限于头脑 , 只生发于心底 , 它是以理解和宽恕来和宇宙万物交融的 。 它是人心与人心坦诚相见的最柔软又坚毅的生能量流动 。
无论是郑亚茹、阿依吉伦 , 亦或是《高高的铁塔》中那个最好的战士却是最坏的敌人、《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中泥沼所淹没的一个个知识青年、《鸽哨》中代表和平无国界的鸽子对人类的守护……这一切的开始和结束都是爱 , 而驱动爱并让其一直有力前行的 , 就是理解和宽容 。
理解和宽容是单靠视觉层面的理性很难去实现的一种品质 , 在那些人与自然较量、国家与国家敌对的剑拔弩张的时间里 , 任何一种情绪和行动都会让混乱和悲剧一触即发 。 唯有倾听 , 让理性中有流动的感性 , 在纯粹中允许斑驳的显现;我放下我以为的你 , 和本来的你赤诚相见;唯有倾听 , 聆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那些细碎的、旷远的又最掷地有声的响动 , 才能软化我们棱角分明的爱恨 , 看清那些最该被珍视的却熟视无睹的平凡日常 。
哈耶克认为:“理性应当支配自身成长这种狂妄野心 , 在实践中只会起到限制理性自身成长的作用 , 它将把自己限制在受控制的个人头脑所能预见的结果上 。 这种野心虽是某种理性主义的直接产物 , 其实却是一种被误解或使用不当的理性主义的结果 , 它没有认识到个人的理性是个人相互关系的产物 。 ”
一味依靠理性其实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坍缩 。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 , 听 , 才能达到人际间的实体层面 , 允许在你的空间之外有别人的空间 , 所以从听觉出发 , 就是从平等、自由和尊重的基础出发 , 承认差异其实可以获得更多自由 。 允许差异的存在 , 才能更好地找到自我的存在 。 自由是我们唯一共有的同质点 , 因为懂自由 , 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和宽容 , 对别人更是对自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心居》施源妈妈是恶婆婆不错,但她不喜欢顾清俞却是有迹可循的
- 童瑶 《心居》孟秀也来了,童瑶若换成谭卓,会不会又美又炸裂?
- 周国能|五十岁之后,要学会闭口,不谈这五件事
- 猎罪图鉴 《猎罪图鉴》主角开挂?那你是不知道他,一个让FBI服气的中国人
- 含泪看完《人世间》,都说来日方长,其实来日并不方长!
- 东北往事|《东北往事》“落幕”十年后,作者孔二狗欠观众的,终于还了
- 顾清俞|《心居》:顾清俞不喜欢冯晓琴的原因公开,原来是一场误会
- |女二注定和女主抢男人?相比《余生请多指教》高浠,莫梓心更明智
- 《余生请多指教》这部剧播到现在 《校一请多指教》顾魏到现在,男女主之间的感情进展是持续有联系
- 顾清 电视剧《心居》:扎心不是顾清俞的双标,而是没人会在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