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博士诈骗2600万获刑10年:人这一生,最该看透的三个真相

文/VV安编辑/MBA智库琉琉
近日 ,
#北大毕业博士诈骗2600万获刑10年#
冲上了热搜 , 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
北大毕业博士诈骗2600万获刑10年:人这一生,最该看透的三个真相
文章图片
2015年 , 毕业于北京大学能源系的博士冯某平 , 加入了某大型发电集团计划发展部投资处 。
本是一名小职员的他 , 却向一些投资人宣称 , 自己是一名领导 。 集团正在寻求社会资本合作 , 成立混合所有制的售电公司 , 投资项目回报丰厚、没有门槛要求 。
他由此诈骗多人共2600余万元 , 主要用于购房、炒股、投资等大额消费 。
最终 , 冯某平犯诈骗罪 , 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 剥夺政治权利2年 , 并处罚金10万元 。
原本前途光明的他 , 不务正业、虚构平台影响力 , 最终从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 。
北大毕业博士诈骗2600万获刑10年:人这一生,最该看透的三个真相
文章图片
他的反面案例中 , 暗藏了3个人生真相 , 越早悟透越好 。
1
人最大的悲哀 ,
是错把平台影响力当实力
看过这样一段话:“很多人常常拎不清 , 误把平台的资源当做自己的能耐 , 误把平台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本事 。 ”
人们之所以为冯某平感到惋惜 , 是他本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 借助正当的投资机会 , 合法、合理地获取个人财富 。
误入歧途的他 , 却在繁花似锦的诸多选择中 , 虚构自己在平台的影响力 , 谎称自己是高层领导 , 拥有各种权利和资源 , 最终跌入犯罪的深渊 。
借着平台的风光去炫耀 , 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知偏差:认为平台的资源就是自己的 , 认为依附平台的影响力 , 自己就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 。
一个人一旦被“平台光环”蒙蔽双眼 , 会很容易滋生利己的私欲 。 不断放大个人影响力 , 把平台当作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 滥用资源和权利 。 由此堕落 , 一发不可收拾 。
今年年初 , 反腐专题片《零容忍》在央视热播 。 95后干部张雨杰的贪腐案件 , 格外引人注目 。
与片中披露的其他高层官员不同 , 张雨杰只是安徽省滁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 工作时间不长 , 手中权力也不大 。
靠着“收款不入账、伪造收款事实”等方式 , 他在3年时间里 , 竟然侵吞公款高达7000万元 。
北大毕业博士诈骗2600万获刑10年:人这一生,最该看透的三个真相
文章图片
10万元一晚的海南酒店豪华海底套房 , 他曾和女友连住了四晚 。
2020年11月 , 张雨杰被判处无期徒刑 。 未来的人生 , 都将在监狱里度过 。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错把平台影响力 , 当成自己的实力 。
平台的价值 , 是由无数人编织而成的 。
没有实力的人 , 会寄居平台、苟且为生 。 真正的强者 , 不仅能依托平台优势成就更好的自己 , 也能在脱离平台后独自绽放光彩 。
巴菲特曾说过一句名言:只有在潮水退去时 , 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
无论你是身居高位的管理者 , 还是默默耕耘的螺丝钉 , 都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有一天离开所在的平台 , 你有什么安身立命的本事?你还有什么资源能与人兑换?
所以 , 希望我们都能看清自己的位置 , 最有价值的不是你所处的平台 , 而是不断努力的自己 。
2
比学历更重要的 , 是你的人品
有句话说得好:“人品不好 , 学历再高 , 也是废纸 。 ”
一个人哪怕学历再高 , 人品不过关 , 也会失去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
身为北大毕业的博士 , 冯某平接受过最好的高等教育 , 他却没有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用于回馈社会 , 而是自作聪明走上了“高智商犯罪”的道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