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这5个心理学效应能派上用场!| 家长慧( 二 )
3.注意“度”的把握 , 沟通时注意情景 , 情绪 , 与时间的合适度 。
4.学会换位思考 , 不同年龄孩子进行不同的沟通方式 。
说教不能太多 , 批评“战线”也不宜过长 。 有研究发现 , 批评发生的最初几分钟 , 孩子是容易听进去的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孩子会逐渐进入“左耳进右耳出”状态 。
这是因为孩子在无意识中开启了“心理屏蔽功能” , 以避免大脑加工太多负面情绪和信息 。
如此说教无效 , 也没给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留下一丝空间 , 他们的自律又从何谈起?
德西效应
不适当的物质奖励 , 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 。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 , 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组有趣的智力难题 。
第一阶段 , 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 , 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 , 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 , 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第三阶段 , 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 , 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 , 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
结果发现 , 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 , 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 , 仍对解题保持较大的兴趣 。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 , 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 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
文章图片
日常的家庭教育用德西效应来理解就是: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 , 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 , 一味的物质奖励 , 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 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 。
《奖励的惩罚》的作者 , 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 , 在交涉无果后 , 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 , 让他们来踢球 。 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 , 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 。 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 , 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 , 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
在这个故事中 , 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 , ”变成了外在诱因“为得到奖励而玩” 。 而当外在诱因消失或停止时 , 孩子就会停止原来的行为 。
比如 , 当我们不再给孩子零花钱 , 他就不再主动做家务了;当我们停止奖励他写作业、练钢琴 , 他就越来越消极怠工了......
我们给孩子物质奖励 , 是希望他好好学习 , 但我们也要知道 , 奖金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 。
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曾说过:物质奖励说到底只能保证员工不发牢骚 , 将工作积极性维持在一个基准水平上 。 但它无法让员工满意 , 从而高热情地投入工作的 。
文章图片
想要大幅提升积极性 , 还得从成就感、认可、工作的吸引力这些激励因素着手 , 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内在动机”或“内驱力” 。 对于孩子 , 也是一样 。
物质奖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有时可以让孩子动起来 , 做家务、写作业、练琴 , 但可能无法唤起他内心对事情的认可和投入 。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 , 还得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入手 , 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
罗森塔尔效应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孩子|英达和张丰毅告诉我们:男人一旦离婚再娶,前面生的孩子就是草
- 继“讨妻难”之后,“妻跑族”愈演愈烈,生完孩子就走,啥原因?
- 案例:凌晨3点,女子将丈夫和婆婆扔在服务区,开车带着孩子离开
- |继“讨妻难”之后,“妻跑族”愈演愈烈,生完孩子就走,啥原因?
- 防护服 求求你们,别再让孩子给“大白”跳舞了!
- |你朋友是如何低调的炫富的?给我介绍的富二代男朋友竟是她亲哥!
- 作者:黎荔今晚就写一写苔藓吧!苔藓就是苔藓 如何体验苔藓
- |亲戚孩子借住我家3年,上大学办酒席没叫我,我上门收15000生活费
- |心理学:童年时期缺失父亲关注的孩子,这几个问题将会伴随一生
- 鉴别 如何一句话鉴别身边的隐藏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