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功效护肤,会是下一个资本泡沫吗?( 五 )


① 轻研发 , 重营销
对外 , 功效型护肤品宣称的产品力基于品牌自身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含金量 , 理论上确实应该如此 。 但研发 , 也意味着高投入 , 资金、时间 , 都需要大量消耗 , 这还不一定能保证产出有用的结果 , 就算有结果 , 检测也不一定能过 , 消费者还不见得会买单 , 这些都是风险 。
这时 , 代工厂兴起 , 甚至帮品牌代劳了研发部分 , 可以用成熟的技术 , 经过市场验证的功效 , 何乐而不为呢?于是 , 在代工厂批发式配方供给的背景下 , 不同商家功效护肤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就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
有媒体发现 , 连一些宣称“医研同行”的品牌的配方都会与市面上其他同类型产品配方“撞车” , 其他小品牌的情况可想而知 。 而这种模式的利益也是诱人的 , 比如某品牌的成品供货价50毫升面霜约18-25元 , 进入市场的公开定价达到300元左右 , 相差达到11到45倍 。
于是品牌在产品层面放心躺平 , 光用营销就可以把自己吹上风口 。
小品牌如此 , 一些大品牌虽不至于完全让渡研发 , 但与营销的重视度比起来 , 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 从费用分布情况就可以窥见一二 。
敷尔佳 , 修复面膜的佼佼者 , 10几亿营收的公司 , 只有2个研发人员 , 从2018到2020年 , 研发费用合起来不过200万出头 , 2020年度的销售费用就超过了2.6亿……
如今 , 国货与外资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 或许整个行业少数能拿得出手的 , 就是对于消费人群的把握 , 靠种草+直播崛起的这届品牌 , 用流量为自己赢得一张入场券 , 同时也把自己卷入到流量的黑洞里 。
当产品实力让渡给营销 , 品牌还能走多远?
② 监管风波
营销战场并没有那么好打 , 谁更出位 , 就更能夺得消费者眼球 , 而在信息过剩的时代 , 这点多宝贵不言而喻 。 为此 , 不少商家把自家产品吹得天花乱坠 , 有些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天然提取物和活性成分的崇拜 , 打起概念性添加的擦边球 。
虚假宣传一度成为行业乱象 , 连国际大牌都不能免俗 。 比如雅诗兰黛旗下 , 倩碧的“4weeks 改善痘印”“12weeks提升肌肤自愈力”和悦木之源的“促进伤口好转”“去皱纹”因无法提供功效证明 , 被处以40万元罚款 。 欧莱雅和资生堂也都因过度宣传而被处罚 。
除了虚假宣传 , 其实更大的问题是质量风险 。
比如2016年 , 有用户使用纽西之谜后反馈皮肤过敏流脓等情况 , 到屈臣氏“堵门维权” 。 后来 , 尽管品牌拿到了多轮融资 , 互联网上依然留着这些记忆;部分媒体也发现多个消费者曝光了敷尔佳面膜的质量问题 , 直指用后出现闷痘、过敏等状况 。
但现在 , 怕是没那么好糊弄了 。
2021年 , 被称为化妆品行业的“最强监管年” 。 2021年1月1日 ,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 明确了化妆品生产者以其名义将产品投放市场 , 对产品质量安全承担主体责任 , 随后 , 又通过一系列文件将新规加以细化 , 电商和社交平台也对虚假营销品牌采取相关限制措施 。
上文提到的《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 , 也给行业带来一些新变化 , 比如 , 它打响了一场功效评测的PK 。 业内人士表示 , “同一功效宣称 , 谁的依据更权威 , 功效描述更细致 , 在市场上将更有竞争力 。 ” 从文献依据到人体测试 , 从小机构到大机构 , 内卷出新高度 。
办证时间长 , 检测费用高 , 对于资金和时间不那么充裕的初创品牌并不友好 , 要么换配方 , 甚至换赛道 。 而大品牌却可以通过规模和资金优势 , 降低整体检测成本 , 整个行业优胜劣汰的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