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人世间》为何温暖:苦难只是音符 , 乐章积极向上
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家究竟在做什么 , 是关乎艺术的本质问题 。
影视剧也是一种艺术 , 但不同的作家、编剧对艺术的理解不一样 , 选材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
《亲爱的孩子》把目光聚集在了女性的生娃焦虑、丈夫在妻子产前产后的不靠谱上 。
《人世间》却致力于挖掘人性的温暖——人如何在处于孤苦无助时 , 还能自立自强 , 并向别人伸出帮助的双手 , 成为希望之光 。
若以《亲爱的孩子》之视角看周秉昆的人生 , 也许很尴尬:
照顾着脑血栓后遗症的妈 , 带着姐姐的闺女 , 养着别人的儿子;媳妇一边给孩子做饭 , 一边要给妈端屎端尿……凹糟的生活细节“一挖一箩筐”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换作《心居》的视角 , 那就更心寒了:
周秉昆奋斗一辈子 , 也赶不上哥姐的阶层;郑娟在周家比冯晓琴还惨 , 更像保姆!
可是你看《人世间》 , 绝不会焦虑、恐惧 。 因为作者、编剧、导演的着眼点 , 是给观众治愈、能量、阳光和感悟 。
本文图片
论“苦难” , 《心居》《亲爱的小孩》比不上《人世间》 。
两边的主角 , 一边是经历“下乡、下岗、动迁”的社会变迁、“吃不饱饭、爱子夭折、失业、入狱”的人生重击 , 一边只是“生子、买房、就业”的吃喝拉撒 。
但主角对待苦难的态度却反过来了:
周秉昆、郑娟一直努力抓住微不可见的人生机遇、珍惜命运馈赠 , 默默坚强、善良、助人(观众也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人真正的高贵” , 而非浅薄的“名利之思”) 。
而方一诺和肖路 , 一直陷在“紧张、委屈、抱怨、焦虑、自私自利”之中 。
如果把苦难比作音符 , 作品比作乐章 。 《人世间》虽然用了苦难的音符 , 但乐章是积极向上的 。 《亲爱的小孩》《心居》《小舍得》却是苦难音符的拼凑 , 把苦难变成了恐慌 。
不怪网友说:
“人世间这种剧就比较好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 , 但是亲情爱情友情会让你更勇敢更坚定 , 而不是一味贩卖焦虑 , 觉得人生不值得 。 ”
本文图片
价值观“跑偏”毁全剧 , 编导境界、责任感太重要
人生值得或不值得 , 本来就是一个选择题 , 看你如何去看待、去作为 。
而作家、编导 , 如何处理“人生的值得与不值得”, 则出于他们的境界、社会责任感有别 。
现实题材剧一味“卖惨” , 和前几年的“爽剧”毫无二致 , 都是“流量密码” 。 在这点上 , 网友依旧一针见血……
本文图片
《心居》虽然拍得现实 , 但价值观严重跑偏——
底层意识层面 , 默认了“阶级”不同的人在一起注定不会幸福:冯晓琴和顾磊、葛玥和顾昕、顾清俞和施源 , 三对夫妻三个“阶级” , 而且编剧以各种形式的人性扭曲来将他们拆散 , 这……符合社会平等价值观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越是人生低谷的时候,要让自己养成这5大智慧
- 生命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边等它消失
- 东航波音737坠毁,132人伤亡未明:人生无常,除了生死皆是擦伤
-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
- 凌小麦|人生难得平常心,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 人生有三苦,熬过才算数
- 作茧自缚的结果就是自作自受 人生苦短,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了
- 目有所望 目有所望,心有所想
- 心理学家:当一个人开始在这些事上花时间,说明人生开始走下坡路
- 人生 人生苦短,首先要学会看淡人生的苦恼,才能让烦恼风轻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