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时代的社交:在这座青年公寓,宅男宅女们找到了邻里的价值

实习采访人员|王婷婷
“谁家有盐啊?能分我点吗 , 炖肉没有盐了 。 ”
“我买了几包盐 , 你拿一袋去吧 。 ”
【|“足不出户”时代的社交:在这座青年公寓,宅男宅女们找到了邻里的价值】疫情影响下的社区封控管理中 , 令过去独立自由且不受干扰的邻里关系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 , 在那些以年轻人为主的公寓里 , 邻里关系更贴近了 。
3月28日早晨5点 , 夏斌所在的公寓正式迎来封控管理 。 这家公寓位于上海南郊的奉贤区萧塘镇 , 汇集了不少在沪就业的年轻群体 , 过去他们往返于奉贤与浦东、静安或徐汇之间 , 如今不得不居家办公 。
“足不出户”政策已持续半月 , 在有着300多户租客的微信群里 , 夏斌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人“求助” , 而这些求助信息可以小到一根葱、一节电池和一包纸巾 , 也能大到电饭煲、电磁炉等 。
这些往日生活中不起眼的物资 , 如今在封控管理期 , 每一件都显得格外珍贵 。
选择求助是身不由己 。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 , 在习惯了便捷高效的快递物流和外卖配送后 , 并不擅长“有备无患” , 反而更相信“即时满足” 。 所以 , 当真正的封闭管理来临之时 , 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物资充足 。
但也正是在这场封控中 , 邻里的价值才又一次回到人们视野中 , 同时也证明了由陌生人组成的社区关系里 , 个体并非就是孤岛 。
在这里 , 这些昔日彼此陌生的人生活在同一栋楼、同一个小区 , 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省市 , 有着各自的方言 , 思想各异 , 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 但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情感:爱与生活 。
在4月2日这天 , 公寓管家终于厌烦了将防疫信息逐条发至每一位住户而决定建群 。 也是在这一天 , 群里有了第一条求助信息“有人有多的食用油吗 , 家里没油了” , 不到一分钟便有人艾特他 , “我有 , 加我微信 。 ”
|“足不出户”时代的社交:在这座青年公寓,宅男宅女们找到了邻里的价值
本文图片

放在窗台上的食盐 。
“足不出户”的第5天 , 李想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在微信群为自己的三只猫求助 。 “有猫粮吗 , 我家猫快饿死了” , 文字出现屏幕上不过十分钟 , 她的猫如愿以偿吃到了另一种品牌的猫粮 。
即便是自封控开始楼栋里未曾有过阳性感染者 , 甚至也无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 , 为了安全起见 , 处于封控中的住户们仍需与他人保持距离 , “非必要不来往” 。 所以 , 李想是在另一层住户门口的地上拿到猫粮的 , 没能见到帮助自己的人 。
在特殊时期 , 政府物资、团购等虽大体上可满足人们的日常基本饮食 , 但却无法覆盖到具体的一颗蒜、一包盐 , 也顾不上为人们提供一卷纸、一盒牙膏 , 甚至对于不具备做饭条件的人而言 , 那些刚需物资如米、面和蔬菜等则变得不那么刚需 。
|“足不出户”时代的社交:在这座青年公寓,宅男宅女们找到了邻里的价值
本文图片

放在过道里的电饭煲 。
随着群里求助需求越来越多 , 主动提供帮助的人也多了起来 , 如“包浆豆腐有人需要吗?”“昨天发的米 , 哪位邻居需要可以送你”“我有多余的抽纸放在1207门口 , 需要的自取”“还有个包菜也可以送”“有需要芹菜、西红柿的吗 , 我有库存可分享”等等......
张芳每天中午都会多做几份饭 , 装进大小不一的碗或盘子里 。 只需在群里试探性问一下 , 定会有人回应“我要”“我想吃” , 随后她再将饭菜盖好 , 放在与邻居约好的电梯里或某间住户的窗台上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