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 Made in China的国潮,可能你“高攀不起”( 二 )



回看行业历程 , 正如开头所言 , 2018 年李宁在纽约时装周的大放异彩 , 让国货更多开始被冠以 \" 国潮 \" 的新名称而活跃于大众视野 。
自然 , 这样的国潮风最初集中于服装领域 。 李宁、太平鸟、回力以及许多新晋的国潮品牌和设计师品牌开始不断推出国潮新品 , 也让 2018 年被称为了 \" 国潮元年 \" 。
在随后的发展中 , 国潮还涵盖了美妆、餐饮、数码产品等诸多领域 , 通过品牌之间、品牌与热门 IP 等联结让国潮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 例如大白兔与美加净联合生产的奶糖味润唇膏等 。
线上经济的发展 , 以及各大电商平台也为国潮品牌的崛起添了把火 。
例如在 3 月 19 日 , 拼多多发布《2022 多多新国潮消费报告》显示 , 过去一年 , 新国潮、新国货品牌明显加快了上行新电商的步伐 , 入驻平台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超过 270% , 并先后涌现出 327 个过亿品牌 。
《2022 年中国新消费品牌发展趋势报告》显示 , \" 国潮 \" 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十年上涨 528%;\" 国货数码 \"\" 国潮服饰 \"\" 国货美妆 \" 成 2021 年 \" 国潮 \" 热相关内容热搜话题 Top3 。

《报告》显示 , 近年来 , 国潮市场品牌增速是普通品牌的三倍之多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中国传统文化而消费 , 渴望在国潮消费中找到对中国文化的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 。
国潮 , 不该高攀不起
国潮火了 , 各路商家的 \" 歪脑筋 \" 也来了 , 海量的套概念产品开始涌入市场 , 打着 \" 国潮 \" 旗号的 \" 伪国潮 \" 横行 , 各种蹭热度行为层出不穷 , 让人大跌眼镜 。
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对国潮发展更为反噬的现象 , 那便是价格越来越贵 。
某淘宝服装店近两年推出带国风元素的服饰后 , 价格也随之翻了至少三倍 。 原本一件 100 多元的连衣裙 , 因为加了两个带刺绣的口袋 , 价格就飙升到 300 多元 。
越来越贵的不止国潮服饰 。 音乐节冠上国潮之名 , 票价让众多乐迷直呼 \" 太贵 \";袜子印上国潮、麻将元素 , 价格劝退消费者;甚至一个小小的所谓国潮冰箱贴 , 售价直逼百元大关 。
另外还有奶茶、小吃因为在包装设计上多了国潮元素 , 价格直接翻番 。 利用国潮之名 , 以传统文化元素 \" 割韭菜 \" 的行为屡见不鲜 。

更为荒谬的是 , 老字号国民驱蚊品牌六神曾与 RIO 鸡尾酒联名营销 , 推出六神花露水口味的 RIO 鸡尾酒 , 网友们吐槽连连 , \" 花露水这杯酒 , 谁喝都得醉 。 \" 目前此款产品已在淘宝下架 。
甚至风油精、马应龙痔疮膏、999 感冒灵也来与服饰品牌合作 , 凑起了国潮的热闹 , 实际产品却要么 \" 辣眼睛 \" , 要么仅仅只是品牌元素的表面堆砌 。
实际上很多品牌核心创造力不足 , 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粗浅套用繁体字、龙凤、山海经等文化符号上 , 多是看市场反映盲目跟风 , 并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

更有甚者 , 抄袭、打感情牌等乱象频发 , 别有用心之人钻市场的空子 , 套概念售卖 \" 伪国潮 \" 产品 , 哄抬市场价格 , 赚得盆满钵满 。
再看看消费市场 , 用户原本具备为国货情怀买单的意愿 , 但在各种价格奇贵的伪国潮面前 , 用户的消费热情正在被不断消耗 , 国潮市场也因此遭到了反噬 。
有媒体报道 , 2021 年双十一期间 , 衣服上印有 \" 中国 \"\"CH\"\"China\" 等文字或元素的服装超 1200 种 , 但销售结果却并不理想 。 某品牌旗舰店在双十一期间推出了 \" 国潮 \" 连帽上衣 , 但整个双十一期间销量不足 200 件 。
此外 , 据媒体调查 , 超六成的年轻消费者不愿意被一些强打 \" 爱国 \" 旗号但却没有实际行为的品牌 , 或者是利用 \" 国潮 \" 当营销噱头进行品牌溢价但缺乏品质的品牌 \" 割韭菜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