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 )


再厚的书一次性看完 , 思维才会连续
俞敏洪:你看上去是一个挺活跃的人 , 你怎么能够坐下来几个小时读书 , 完全不受干扰?
尹烨:有一点很重要 , 我看书实际上很少会把一本书分成几次看 。 再厚的书一次性看完 , 这个思维才会连续 , 也是效率最高的 。 今天这本书我只要翻开我就要看完 。 什么意思?就是我明白 , 我要在确定的时间完成确定的动作 , 我看书的效率精力会特别地集中 。 而我们都知道 , 跟作者或者跟文字产生一种相互的触动关系的时候 , 我们看书可以看得非常快 。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领域 ,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 , 你都会被你读的这本书牵引 , 你继续往前深挖 , 就像挖一口井 , 直到最后你能够挖通 , 挖到真正的泉水冒出来为止 。 很多人跟我讲他看书的习惯 , 我一般都会说“你先提升你看书的速度” , 如果你一天就看两页书 , 别看了 , 就别浪费这个时间了 。
一定要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 这个“不求甚解”是先读完它 , 一定要把读书的速度提起来 , 然后给自己读书有成就感 , 把每天的读书变成你的正向反馈 , 然后加强你的神经回路 。 以后你每天读书就有一个我们叫“内啡肽奖励”的刺激 , 你看书就会越来越快乐 。
俞敏洪:我发现你读书的量确实很大 , 因为你的演讲也好、书也好 , 涉及的不光是理科的东西 , 而且是你的专业——生物生命科学的东西 , 而你能做到不仅物理学、化学的东西能够随便引用 , 还有很多人文的东西 , 甚至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 。 想问你的阅读是怎么把泛读和精读区分开来 , 把该背出来的东西和不背的东西区分开来?很多你现在能随口背出来的东西 , 是基于小时候的童子功还是别的什么?
尹烨:你刚才讲到了古文 , 其实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文字的喜爱 。 不管我们的英文多好 , 但是前提是你的母语一定要能够配得上 。 因为母语本身就是文化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确实我要感谢我的父母 , 从小可能给我训练了很多 , 但后来我也会有意识地去在古文上提升自己的眼界 。 可能我小的时候背的是一段 , 但今天我可能会去看他的全篇 , 再去从文字当中寻找力量 。
说来说去最后就验证了一件事情——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 我们能看到的问题在过去都已经看到了 , 比如说《兰亭集序》 ,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 , 后面的人看我们今天就像我们去看前人一样 。 这句话放到马克·吐温 , 就是“历史不会重演 , 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 或者说“人类从历史当中学到的唯一教训 , 就是人类从历史中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 这是黑格尔讲的话 。 这几个不同的人 , 我相信他们没有沟通交流过 , 然而他们在面对每一个时代的无奈时 , 产生了同样的感触 。
其实我在38岁以前更多是看我的专业的书 , 但是38岁以后 , 就这几年我确实看哲学书、文学书会多一些 。 因为我觉得确实这些先贤们 , 他们过去走过的路 , 能让我今天在读他们这些书的时候 , 在去思考生命科学的东西时 , 给我非常多的感悟和触动 。
学会自嘲 , 在天地宏伟中体会众生平等
俞敏洪: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 人的寿命变得越来越长 , 很多疾病也变得可以治疗 , 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很多人有关生命本质的问题 。 否则的话就没有那么多人会得抑郁症 , 也没有那么多人最后会自杀 , 也没有那么多人活得不开心 。 从生命科学角度和人的社会性的生命状态来说 , 你觉得应该做一种什么样的调和?
尹烨:我一般会建议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