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2016年10月份著名学者龙应台赴香港大学演讲 一条大河的永恒乡愁

作者:黎荔2016年10月份著名学者龙应台赴香港大学演讲 一条大河的永恒乡愁】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2016年10月份著名学者龙应台赴香港大学演讲 一条大河的永恒乡愁
文章图片
2016年10月份著名学者龙应台赴香港大学演讲 , 讲题为“一首歌 , 一个时代” , 讲座进行中 , 龙应台问台下听众 , 你人生最早的启蒙歌曲是什么?一位中年听众 , 操着广普答道:是大学师兄们教的《我的祖国》 。 龙应台惊讶问:“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 , 头一句是什么?”场上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等几句之后 , 歌声越来越大 , 最后变成全场齐声合唱……这次讲座实况后来在媒体上播出 , 演讲的视频流传到网上 , 被刷屏引发了广泛热议 。
我想 , 如果当时我在现场听龙应台讲座 , 我肯定也会加入到《我的祖国》大合唱中: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 。 乔羽词 , 刘炽曲 , 原唱者是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 。 2007年 ,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 , 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 据说乔羽写作时 , 给这首歌定名为《一条大河》 , 发表时被编辑改成《我的祖国》 , 因为乔羽构思这首歌曲时 , 正从江西奔赴长春 , 跨长江 , 过黄河 , 八千里路云与月 , 最先蹦出的句子正是“一条大河波浪宽” 。 1956年稻花飘香的季节 , 乔羽在苦苦寻找一种角度 , 描绘残酷战争之后的和平 , 硝烟弥漫之后的江山如画……
作者:黎荔2016年10月份著名学者龙应台赴香港大学演讲 一条大河的永恒乡愁
文章图片
这一条大河 , 当然是指长江黄河 , 中国这个自成整体的大陆上两条最主要的大河 。 这两条河 , 一条粗犷阳刚 , 是儒家的摇篮 , 另一条丰盛而女性 , 是道家的滥觞 , 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 流往同样的方向 , 自西向东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但乔羽也说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 无论一个中国人出生在何时何地 , 家门口几乎都会有一条河 , 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流 , 在幼小者的心目中也是一条大河 , 无论将来你到了哪里 , 想起它来一切都如在眼前 , 因为那是一条最亲切的故乡河 。 所以乔羽没有把第一句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 , 而是“一条大河” , 让每一个人去认领自己心中那条永恒的大河 。 正是因为这一点 , 他写出了我们这个一面临海的内陆型大国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 一份根深蒂固的乡恋 。 从此 , 六十年来神州万里都回荡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 。 这首歌以后的巨大影响和永远年轻的生命力 , 是乔羽无法预料的 。 正如他的另一首名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对永恒童真梦幻般的美丽书写 。
1956年 , 我的家族正在贵州龙里的草木猗郁之处开荒垦田 。 二战沦陷期间出生在香港的父亲 , 1952年时刚刚年满7岁 , 被祖父祖母牵着小手过闸海关 , 举家毅然回国 。 全部产业 , 公私合营 , 三年之后 , 错划右派 , 流放贵州二十年 。 祖父在WG期间去世 , 我没有机会去问过他 。 我问过前半生出身世家、金枝玉叶的祖母 , 如果留在香港或去美国不回来 , 优游自在 , 洋房、汽车、声名禄利 , 无一缺少 , 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 , 说不定能寿登耄耋 , 富埒王侯 , 是不是为热爱自己的祖国 , 才毅然历尽艰辛回来的?如果祖国母亲无法再庇护、或者不愿意再庇护自己那远方归来的游子了呢?祖母的眼神如烟如雾 , 也许她不愿意回首往事 , 但她说决不会埋怨 , 也决不会后悔回来 。 我只能去默默猜测 , 祖辈们的内心隐秘 , 也许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 , 而容纳你的空间其实只有祖国和乡邦——你会知道心之所向 。 也许在人世间 , 无论什么时候 , 唯有正义的情感最坚韧 , 唯有向善之心最宁静 , 即使在最艰难的考验之间 。 也许知识分子在把握自身命运的时候 , 不但受到时代的影响 , 而且受到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 同时受自身思想、性格、情感、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 反正 , 天翻地覆之时 , 我的祖辈们没有想过离开大陆 , 他们眷恋“一条大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