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传:关键岁月》:展示卡夫卡的残缺人生与写作梦想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展示卡夫卡的残缺人生与写作梦想
本文图片

布拉格犹太人、保险局公务员以及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博士活了四十岁零十一个月 , 三十九岁办理了退休手续 , 最后因喉结核死于维也纳附近一家疗养院 。
身为作家的弗朗茨·卡夫卡给后人留下了《城堡》《诉讼》《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第一场痛苦》《小妇人》《饥饿艺术家》及《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 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
2022年是卡夫卡《城堡》诞生的一百周年 , 广西师范大学上海贝贝特的“文学纪念碑丛书”即将推出广受赞誉的《卡夫卡传》三部曲(首推《卡夫卡传:关键岁月》) 。 作者施塔赫吸纳诸多至今尚未发布的最新的卡夫卡研究成果 , 以颇富画面感的生动叙述手法展现卡夫卡的内心与外在世界 , 包括大量聚焦日常生活的近景镜头 , 令人身临其境 。
内容最详实的卡夫卡传记
卡夫卡的文字夸张、残酷、晦暗、不够幽默 。 他的世界不宜居住 。 但是他的语句渗入肌肤 , 发人深思 , 让人再也抖落不掉 。 卡夫卡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梦境逻辑”与现代社会的噩梦完全一致:对个体生活的剥夺似乎在我们所有人背后悄然发生 。 每个人看似自由 , 可无论你如何选择 , 你永远都只是一个“案例” , 与之相应的规则、措施和制度存在已久 , 早已准备就绪 , 即便是你某些完全自发的举动、快乐的冲动都跳不脱那个彻头彻尾被管理、被规划好了的世界的樊笼 。
阅读这样的文本 , 读者面前会浮现出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是 , “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另一个是 , “这些都是怎么想出来的?”如果读者追随前一声召唤 , 会陷入作品诠释的密林;倘若循后一声而去 , 则会踏入一片生平传记的字谜方阵 , 费多少力也解不完 。 而在这套《卡夫卡传》中 , 作者施塔赫将带你踏入卡夫卡的人生 , 破解他的创作之谜 。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体量最浩繁的一套卡夫卡传记 。 已译为英语、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 , 斩获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奖等奖项 。
残缺的人生
如果我们搬用现今流行的那套幸福参数来衡量卡夫卡的人生 , 在人生的每一个方面卡夫卡都是残缺的:健康、性、家庭生活、消遣、冒险、独立、事业有成 。 诚然 , 卡夫卡并没有生活在社会边缘 , 他有自己的社交生活 , 还升到部门副主任 , 能领退休金;但是他不喜欢自己的职业 , 那有限的安全感却是过于漫长而辛苦的求学生涯换来的 , 也可以说是用一生光阴换得的 。
当今的年轻人已觉理所当然的决定权 , 广泛的选择自由 , 对于那个年代的卡夫卡而言都遥不可及 。 他三十岁的时候还跟父母住在一起 , 只有几个月时间是搬出去住的(同在一座城市);他的朋友圈很小 , 而且非常稳定 , 几乎没什么变化 。 他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他的财产被疾病和恶性通货膨胀所吞噬 。 这个“世界” , 他没有看到多少 , 看到的那一点也是匆匆一瞥 , 因为旅行时间受到严格的度假规定所限 。 作为补偿旅行不足的消遣活动也少得可怜:游泳 , 划船 , 做操 , 疗养 , 郊游 , 打理园圃 , 在布拉格酒馆喝个半醉 。 然而最叫人震惊的 , 还是卡夫卡为满足性与情欲的需求穷其一生付出多少无望的努力 , 弗朗茨·卡夫卡一生三度订婚 , 但却终生未娶 , 没有子嗣 。 而这种努力与那所得无多的幸福形成巨大落差 , 即使那微薄的一点幸福感 , 得来也总费尽周章 , 从来不曾自由畅快地抵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