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岁月:卡夫卡生存的核心
伴随着生活中如此种种限制和缺失 , 卡夫卡在文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写作行为在他眼里是生存之核心 , 写作让他内心平静 , 情绪稳定 , 写得成功令他感到快乐和自信 。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聚焦1910到1915年那决定卡夫卡一生创作与生活的关键年月 。 这是卡夫卡一生中记录最详细的时期 , 无疑也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阶段 。 在这段岁月里 , 卡夫卡接二连三地作出了重要决定 , 从而定义和限制了他未来十年的生活 。 曾经无拘无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年卡夫卡转变为敬业的公务员 , 成长为“卡夫卡式幽默”的大师 。 他经历了一些痛苦的事情 , 这些事件塑造了他的自我形象 , 被他作为典型事件而铭记一生 , 尤其是战争爆发前几周发生的解除婚约事件 。 在1912年至1914年间卡夫卡经历了两个极富成效的创作阶段 , “爆发式”写出《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突破之作 , 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
此部传记集施塔赫十八年研究之所得 , 施塔赫查阅了大量马克斯·布罗德的笔记和日记等一手资料 。 有如全景电影般呈现了犹太人身份、布拉格社会环境、禁欲主义、战争、与菲莉丝之恋等每一要素与经历在卡夫卡身上烙下的印迹 。 这六年 , 构成卡夫卡生存的中心 。 或许在这本传记中 , 我们能找到破解卡夫卡这一阶段创作之谜的钥匙 。
【精彩段落】
第一章 卡夫卡一家
卡夫卡家的一天是从清晨六点开始的:清理厨房炉灰 , 准备早餐 , 给起居室供暖 , 准备洗漱用的热水——这一连串让人讨厌又嘈杂的活计 , 自然都是女佣分内的事 。 但是卡夫卡最小的妹妹奥提莉艾 , 小名奥特拉 , 差不多也在这个时辰起床 。 几年来 , 她承担了一项任务:每天匆匆吃完早餐 , 带上一串钥匙 , 赶往近一公里外近老城区的策尔特纳街 , 打开“赫尔曼·卡夫卡妇女时尚用品商店”的大门 。 七点一刻 , 店员们就已在店门口等候了 。
奥特拉一出门 , 她哥哥差不多也要起床了 。 他那间狭小的没有暖气的卧室很不幸地连着父母卧室和起居室 , 墙这边早餐盘叮当作响时 , 另一边就会传来母亲的窃窃私语 , 父亲毫无顾忌地打着哈欠 , 在嘎嘎作响的双人床上重重地翻身 。 对着走廊的一扇门镶着不透明装饰玻璃 , 只要外面一开灯 , 他的房间也会亮起来 。
卡夫卡家里十分局促:屋子里到处能听见父亲的大嗓门 。 如果有客来访 , 全家都会出面接待 。 要是不甘心于只能和客人打暗号 , 就得事先和家人说好 , 才能单独会客 。 从卡夫卡的文字描述里 , 我们倒不能看出有哪位家庭成员对缺乏私密性的家庭环境感到不适——除了卡夫卡自己 。 每逢星期天早上 , 卡夫卡只要瞥见几步开外父母双人床上一团乱的被褥 , 就会感到一阵轻微的恶心(当然他不会直接写下这种感受) 。
不过 , 他没法抱怨 , 毕竟 , 他是这个家里唯一拥有自己房间的人 , 三个妹妹——艾莉、瓦莉和奥特拉长年挤在一间“女孩房” 。 大妹艾莉1910年秋天结的婚 , 婚后离家另住 , 但卡夫卡还得和另外五位(还包括一位女佣)同住一个屋檐下 。 清晨的家庭气氛令他感到不适 , 他愈发想摆脱这种居住环境 。
第九章 女孩 , 女士 , 女人
睡眠也是一种姿态 , 能激起保护欲和母性关怀 , 而且这样的关怀不会去眷顾那个从容旅行的菲莉丝形象 。 她的弱点暴露之时 , 卡夫卡吃惊不小 , 但他并没有去修正她的理想形象 , 而是迷恋上了第二个形象 。 在这个形象中 , 她所有的柔弱都被浓缩成一个意象:一个睡眠中的女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晚春时光,倾城花凉
- 人世间|比《人世间》更动容的是深情:读懂父亲的爱,就读懂了人生
- |重温《隐秘的角落》我才懂徐静“逼迫张东升离婚”,到底有多狠
- |《重生之门》奇奇怪怪的演员出圈方式又增加了,观众直呼长知识
- |重温《锦衣》,才懂陆大人很早就对今夏动心,为何迟迟不表白?
- 春日迟迟再出发|《春日迟迟再出发》成年人的爱情瞻前顾后,想着的是退让
- 春日迟迟再出发|《春日迟迟再出发》面对林承纬的表白,吴雅婷坦白毫无心动是假的
- 《围城》里写道:“婚姻就像一座围城 分房睡对婚姻会有哪些影响?
- |善意的表达着成熟,是心怀善意
- |《亲爱的小孩》:有福之人,有些话从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