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而来的 , 是对追新款这件事开始感到疲惫 。 “‘女生必买’‘明星同款’实在太多 , 上一个还没收到货 , 下一个的宣传就已经铺天盖地 。 ”到现在 , 无论是拆快递的瞬间 , 还是抚摸满满当当的亚克力收纳箱 , 都已经无法带来曾经的精神愉悦 。
所谓“断舍离”不仅仅是处理掉过期的垃圾 , 也是和过去的消费方式做了一次告别 。
前几年由口红带火的“买买买”热潮 , 肉眼可见正在褪却 。 除了女生纷纷开始精简化妆品之外 , 能够掀起全网购买欲望的网红单品 , 也越来越少了 。 曾经 , 大家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带货主播们的舌绽莲花之下 。 一个比喻带火一款彩妆的事情 , 每个月都在发生 。 少女粉不叫少女粉 , 叫“小精灵都想亲吻你的嘴唇”;亮片不叫亮片 , 叫“你的眼睛上仿佛流淌着银河” 。 相比于这些化妆品本身 , 附加的氛围感似乎更加诱人 。 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 , 你会觉得当初火过的很多网红款 , 商家简直是在争当艺术大师 。 一根口红、一块眼影摆在那里 , 就能生生给你讲出个充满噱头、极具诱惑力的故事 。
女孩们迫切地在一个又一个网红单品中 , 构建着某种似乎不会结束的幻梦 。 今天一窝蜂去买斩男色 , 明天又集体爱上了女王红 。 明星同款、特别的包装、出彩的浮雕……都可以成为被追逐的理由 。 总之越花哨越好 , 越特别越好 。 但梦终究会有醒的那一刻 。 尤其是通过贴标签、安噱头、造流行 , 炮制出的“一次性”幻梦 。 无论是“断舍离”的盛行 , 还是网红彩妆的后继乏力 , 本质上都是厌倦——厌倦了在一个个“短命”的流行中 , 消耗了自己的注意力和热情 。
网友@音音 有段时间痴迷于中国风的化妆品 , 几乎是流行一款买一款 。 前不久整理房间才发现 , 绝大多数都是新鲜两天就丢到角落 , 不是颜色不日常 , 就是粉质不过关 。 如今不但已经过期 , 就连当初让她爱不释手的包装 , 都已经斑驳成了灰头土脸的样子 。 原来再新潮的外表 , 买到手也就那么回事 。 于是音音现在所有的化妆品 , 几乎都是固定的几个牌子 。 相比于不断寻找新的产品 , 她变得更加看重稳定性和长远性 。 甚至从今年开始 , 她几乎只买环保包装的化妆品 。
“花里胡哨的外壳已经不会让我快乐了 , 我更想少给环境增加点负担 。 ”02消失的“爆款时代”经历过前几年的美妆狂热后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网红”“爆款”这些概念感到乏味 。 最紧张的可能是商家 。 尤其国内很多新兴美妆品牌 , 都是乘着前几年彩妆流行的东风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 自然地 , 也就带有属于风口的烙印 。
比如很多品牌都借由某款“爆品”出圈 。 通常是口红、腮红或者眼影盘 , 因为女生们往往会抱着“底妆买大牌 , 但彩妆随便买”的心态 。 之前有个小众国货品牌的哑光口红火了 , 很多人下单后才发现 , 整个品牌的大部分销量都靠这个系列撑着 。 除此之外 , 店里只有一款眼唇卸妆液、一款唇釉和一款遮瑕 , 但月销量都不到3位数 。 在美妆市场如日中天的时候 , 这不失为一种聪明的策略 。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 , 短期内产生巨大流量 , 并借此拉高知名度 。 但如今捧出一个网红爆款 , 早就不像前几年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短期的走红 , 越来越难以转变为对品牌长期的信任感 。
对于火一下就消失的爆品 , 市场早就已经厌烦多过兴趣 。 反倒是品牌试图将眼光放长远的举动 , 更容易引起注意 。 比如完美日记的母公司逸仙电商 , 最近发布了一份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 没提哪个爆火新品 , 却花大篇幅展示了公司在公益、环境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 就被解读为是一种坚持“长期主义”的策略 。 与其说这是美妆品牌的转型 , 不如说是在顺应大众用脚投票的结果 。 如今再有什么贴着“网红”标签的口红、眼影怼在眼前 , 消费者的心态已经变成了:“凭什么我要为了追流行而费心费力啊?明明应该是他们来讨好我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因为有一种“整容”叫傅园慧,整牙后美到不敢认,终于相信baby的话了
- 不同肤质眼部肌肤护理要注意哪些
- 冬季手上肌肤如何抵抗干燥的问题
- 发型长发李宇春,长发马丽,长发王子文,看到长发的她:不剪发早火了
- 因为“造人”需谨慎TVB视帝自言太兴奋的话会很快听到有喜事
- 女神女明星的素颜照你看过几个?素颜女神王丽坤皮肤好到炸,而她天生丽质
- 演技明星遇到“国风造型”,朱一龙文雅,千玺少年感,看到侯明昊:小说男主脸!
- 胖瘦到底有没有标准
- 颈部肌肤护理如何做到位
- 腿部肌肤清洁不宜水温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