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筋膜炎15例报告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 ,  ef)是一种主要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的皮肤病 , 临床上以四肢硬肿为主要表现 。现将我们诊治的15例报道如下 。

嗜酸性筋膜炎15例报告

文章插图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5例中男9例 , 女6例 , 年龄20~66岁 。在有明确发病季节的9例中 , 5例在春季发病 , 3例冬季发病 , 1例夏季发病;病程最短为4个月 , 最长为7年 , 平均为31.3个月;15例中5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劳累、感冒史 。
二、临床表现
皮损首发部位:9例为前臂、5例为小腿、1例为大腿 。皮损分布:四肢对称受累8例 , 双上肢受累4例 , 双下肢受累2例 , 单侧上肢受累1例 , 躯干受累仅1例 。
皮损表现:15例中 , 9例首发皮损为皮肤肿胀 , 2例为红斑 。住院时体检:15例均见皮肤肿胀硬化 , 12例(80%)可见沿静脉走向呈坑道状凹陷;6例(40%)见皮损处凹凸不平呈桔皮样外观 。15例均无指趾溃疡 。
其它:15例中 , 12例关节活动时疼痛 , 10例出现关节活动受限 , 以指、腕、踝关节多见 , 其中有2例出现指、腕关节畸型;对其中活动受限较重的7例行x线摄片 , 未见骨质异常;15例中2例有发热、3例感乏力 , 2例四肢肌肉酸痛;皮损处毳毛大部分正常;15例均无雷诺现象 , 均未发现内脏损害及伴发疾病 。
三、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血常规:3例血红蛋白低于110g/l;尿粪常规均无异常发现; 10例血沉升高(25~40mm/1h);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b超主要脏器未见异常 。
血清免疫学检查:3例总蛋白低于60g/l;4例白蛋白低于35g/l;9例球蛋白高于30g/l;蛋白电泳中9例白蛋白比例低于0.55;3例α1球蛋白高于0.03;3例α2球蛋白高于0.09;3例β球蛋白高于0.12;10例γ球蛋白高于0.19;7例igg高于16g/l;4例igm高于2000mg/l;1例iga高于4000mg/l;3例抗“o”阳性;1例类风湿因子阳性;2例ch50低于90ku/l;1例肌酸磷酸激酶高于80iu/l;1例抗rnp、ana阳性 。
特殊检查:15例中 ,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7例(46.7%)高于300×106/l;1例行骨髓穿刺 , 其骨髓象为嗜酸性杆状核及分叶核偏高 , 无幼稚型 。
【嗜酸性筋膜炎15例报告】 病理及免疫病理:15例筋膜均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均质化 , 部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栓塞、血管周围有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 , 但仅3例含有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3例脂肪小叶间隔纤维增厚、硬化 , 2例真皮下部胶原增粗 , 1例骨骼肌纤维变性 , 炎症细胞浸润 。在已做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的6例中 , 3例筋膜间有免疫球蛋白沉积 , 其中igg 2例、igm 1例、c3 1例;肌束间igg阳性1例 。
四、治疗及预后
早期主要应用泼尼松30~50mg/d;病情较重者则选用秋水仙素1.0~1.5mg/d辅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脉络宁等治疗;部分患者还应用腹蛇抗栓酶、薄芝注射液、雷公藤、复春片等治疗 。本组病例住院时间最长112天、最短14天 , 平均为53.3天 , 出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 出院后一直在本院治疗随访的8例中 , 3例于出院后2年痊愈 , 3例分别于出院后3年、4年、6年后痊愈 , 1例至今未愈 , 1例转变为硬皮病(经病理证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