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

近年来,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测定了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ecp水平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并与40例正常人进行了对照,探讨ecp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

文章插图

一、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正常对照组:选择正常健康成年人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0岁;无过敏性疾病史及家族过敏史 。
2.慢性荨麻疹患者组:选择有典型临床表现、病程2~36个月(平均20个月)的患者共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6~68岁(平均42岁),患者均处于发作期,其中人工性荨麻疹22例,寒冷性荨麻疹16例,胆碱能性荨麻疹6例,病因不明16例 。治疗前检测患者的血清ecp值和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该组患者在检查前10d未应用过皮质类固醇及抗组胺药物治疗,也从未接受过脱敏治疗 。既往无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史 。
(二)实验方法:
1.血清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静脉取血2~3ml置于普通玻璃管中,室温放置(60±10)min,1000~1350r/min离心10min,将血清移至另一玻璃管中重复离心,最后将血清移至eppendorf管中?20℃冰箱保存 。
2.血清ecp测定:应用pharmacia cap system ecp feia荧光酶标法,所有仪器、试剂均由瑞典pharmacia公司提供 。主要试剂有:酶标抗ecp抗体(enzyme-anti-ecp),所用的酶是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底物为4-甲基伞桂-β-d-半乳糖苷(4-methylumbelliferry-β-d-galactoside),ecp标准品,抗ecp免疫cap(anti-ecpimmuno cap) 。
3.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由本院检验科测定 。
(三)统计学处理:慢性荨麻疹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血清ecp与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直线回归及相关检验 。
二、结果
1.血清ecp测定结果:正常对照组的血清ecp值为(6.28±3.97)μg/l,慢性荨麻疹患者组为(15.87±16.49)μg/l,患者组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ecp值,t=4.383,p<0.01 。
2.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正常对照组为(1.32±1.76)g/l,慢性荨麻疹组为(1.40±1.89)g/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202,p>0.05 。
3.血清ecp值与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分析:正常对照组r=-0.17,p>0.05,无统计学意义 。慢性荨麻疹患者组r=0.313,p<0.05,它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
三、讨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 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嗜酸粒细胞被活化后,释放强碱性颗粒蛋白,其中以ecp的毒性作用最强,可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介导嗜酸粒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的破坏,故ecp是嗜酸粒细胞活化的标志,反映了嗜酸粒细胞的活化程度[1,2] 。荨麻疹是常见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rosenkranz等[3]观察了8例寒冷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ecp水平,以10例正常人做对照,发现患者的ec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 。我们应用荧光酶标法测定了血清ecp水平,结果为慢性荨麻疹患者显著地高于正常人(p<0.01),与国外报道相似,表明嗜酸粒细胞在荨麻疹患者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在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患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较正常人无明显增高,但血清ecp水平与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之间呈正相关趋势,提示患者急性发作期嗜酸粒细胞活化程度加强,且测定ecp变化比嗜酸粒细胞计数变化更灵敏,很好地反映了嗜酸粒细胞的活化程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