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射干提取物对皮肤癣菌抑菌作用研究

本实验选用中药射干进行研究,测定各部分提取物 对5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抑 菌作用,以期为临床采用射干提取物治疗皮肤癣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

中药射干提取物对皮肤癣菌抑菌作用研究

文章插图

一、材料和方法
1.菌种:红色毛癣菌(tr)、须癣毛癣菌(tm)、犬小孢子菌(mc)、石膏样小孢子菌(mg)和絮状 表皮癣菌(ef)各1株,均为购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的标准株 。
2.药物、药物提取及培养基制备:射干1000g,由本院中药房提供 。根据李应勤等 [1]的方法,取射干1000g粉碎后,以95%乙醇回流提取3次 。合并提取液,加热浓缩,得稠膏200g,加水溶解,滤去不溶物 。水溶液依次用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 取,减压回流,三部分得量分别是25g、9g和30g 。取三部分提取物和前两部分混和物(1∶1) 各2g、2g、5g和2g,分别溶于3ml二甲基亚砜中,将4种溶液分别以沙堡琼脂培养基稀释至10 0ml做为初浓度,再倍比稀释5次,得6个浓度的系列药基 。设实验组、对应浓度的二甲基亚 砜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冷藏备用 。
3.抑菌效果观察:将5种皮肤癣菌分别移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25℃培养7~14天,以手术刀 刮取菌丝体,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研磨,至形成菌悬液(菌丝长度约为10~50μm) 。离心(40 00r/min,5分钟),弃上清液 。取沉淀菌丝分别加入沙堡液体培养基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调 节菌丝浓度为0.5~1.0×107cfu/ml 。5种菌悬液分别振荡混匀,接种于实验组和对 照组培养基斜面的底部,接种量10μl,平行样品3管 。试管直立放置,25℃培养2周 。3管均 无生长为阴性,阴性管的最低药物浓度为对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同时记录阳性管中菌丝体高度(cm),以观察有无量效反应关系 。
4.流式细胞术样品制备及检测:取抑菌效果最好的射干提取物,根据mic以沙堡液体培养基 为基质,配制成药液,挑取tr菌落(沙堡琼脂培养基,25℃培养12天)边缘菌丝体,浸泡于药 液 。24小时取出,5%甲醛溶液固定,剪碎,加入0.5%盐酸胃蛋白酶1ml,37℃消化15分钟,边消化边吹打,消化后于高倍镜下可见大量单体细胞 。200目尼龙网过滤,低速离心去碎片 ,采用溴化乙啶一步插入性染色法进行染色,500目铜网过滤,待测[2][ ht5”〗 。同时设二甲基亚砜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平行样品3份 。以facs 420型流式细 胞仪检测,测量数据和图形输入hp-300 consort 30计算机进行处理 。测定前以鸡红细胞作 为标准样品调整仪器的cv值在5.0%以内 。
5.统计学处理:用poms软件对阳性管中菌丝体高度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处理 。以t检验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数据,并计算pi值[3] 。
二、结果
1.射干提取物中乙醚部分对5种皮肤癣菌的mic为1.25~2.5mg/ml 。乙酸乙酯部分对tr和ef 的mic为20mg/ml,对其余3种菌在检测范围内无效 。正丁醇部分在检测范围内对5种菌均无效。混和物的mic为1.25~2.5mg/ml,对tr、tm和mg的抑菌作用略强于乙醚部分,对mc和ef 的抑菌作用等同于单纯乙醚部分 。
2.乙醚部分抗5种皮肤癣菌各管生长情况及统计学处理见附表 。由附表中可以看出,乙醚部 分对5种皮肤癣菌的抑菌作用均有量效反应关系 。
附表 不同浓度射干乙醚提取物抗5种皮肤癣菌各管生长情况
(菌丝体高度)及统计学处理(cm)
皮肤癣菌0.625mg/ml1.25mg/ mlry=a+bxp123123红色毛癣菌0 .5*0.40.3000-0.9608y=0.8-0. 64x<0.01须癣毛癣菌10860.60.50.4-0.7662y=8.25-3.7143x<0.05石膏样小孢子菌6.565.51.11.00.9-0.845y =6.5-2.8571x<0.01犬小孢子菌2.521.5000-0.9608y=4-3.2x<0.01絮状表皮癣菌0.30.20.1000-0.866y=0.4-0.32x<0.01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