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L型的诱导及基本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ng)体内外可发生l型变异[1,2 ] 。我们用抗生素诱导获得淋球菌l型,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与原菌进行了比较,旨在了解淋球菌l型有何特性以便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为了实验的需要,我们也对其保存 进行了研究 。

淋球菌L型的诱导及基本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文章插图

一、材料与方法
1.菌株:淋球菌标准菌株29400,购自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ng1和ng2株为临 床分离并经系统鉴定 。
2.淋球菌l型培养基:以牛肉浸液为基础,加1%蛋白胨,1% nacl,7% pvp,1%琼脂,10%小 牛血清 。调整ph至7.2~7.5 。
3.诱导剂的浓度范围:不同浓度的苯唑青霉素加入淋球菌l型培养基中 。其最终浓度依次为1 200、1000、800、600、400、200、100、50、10、5、1μg/ml 。将标准株、ng1株和ng 2株分别接种于上述l型平板上,培养48小时,观察l型菌落形成的情况 。
4.传代与回复试验:诱导成的l型于l型平板上传代时,在平板上贴苯唑青霉素纸片(500μg/ 片),以获稳定的l型 。取传不同代数的l型移种于不含抗生素的l型平板上,观察回复情况 。
5.氧化酶试验:取不同传代数的l型菌落,滴加氧化酶试剂观察菌落颜色变化情况 。
6.糖发酵试验:采用淋球菌l型糖发酵管,1%蛋白胨,1%糖,7% pvp,10%小牛血清,青霉素 50u/ml 。以溴甲酚紫为指示剂 。取不同传代数的三株淋球菌l型接种于三种糖发酵管中,培 养24、48、72小时观察颜色变化 。
7.滤过性:将标准株的细菌型和l型制成菌悬液,比浊法测定浓度为5×109/ml,使细 菌型和l型 菌液分别经孔径为0.45μm的除菌膜滤过 。滤液涂布于l型平板上,培养48小时观察生长情 况 。
8.药敏试验:分别将标准株的细菌型、稳定l型和于含抗生素平板上传5代后的回复株在l型 及普通平板上按常规纸片法做药敏试验 。
9.淋球菌l型的保存:采用保存淋球菌细菌型的方法[3] 。将培 养24小时标准株ng1和ng2的稳定l型分别从l型平板上刮下,加入已脱脂的牛奶,调整 浓度至3×109/ml,置于-25℃冰箱中 。经5、10、15、20、25、30天后取牛奶管解冻,取0.05ml含细菌的牛奶均匀涂于淋球菌l型平板上,培养24小时 。计算每个平板上的细菌数。
二、结果
1.苯唑青霉素诱导l型的浓度范围:苯唑青霉素可诱导29400,ng1与ng2三株淋球菌形 成l型的浓度范围分别为5~800μg/ml、10~800μg/ml、50~1000μg/ml 。在上述浓度范围 内细菌出现明显的多形性,菌落中有丝状体、巨形体及圆球体 。
2.l型的传代及回复:淋球菌l型在含有苯唑青霉素l型平板上可连续传代,形成油煎蛋样菌 落,l型在含有苯唑青霉素的l型平板上传10代以内容易回复,在不含苯唑青霉素平板上传1 ~5代即可回复为原菌,在含苯唑青霉素平板上传15代后l型基本稳定 。
3.氧化酶试验:籍滴加氧化试剂后,l型菌落颜色有无改变及深浅判断 。随传代次数的增加,l型氧化酶反应逐渐减弱,10代以后为阴性反应 。
4.糖发酵试验:l型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分解葡萄糖的能力逐渐减弱,但传至20代时仍 呈弱阳性,与原菌一样,l型各代均不分解麦芽糖和蔗糖 。
5.滤过性:取l型通过0.45μm滤膜的滤液涂布于平板上,培养后见菌落生长,经涂片可见l 型 。细菌型的滤液涂布于平板上培养后无菌生长 。
6.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
表1 淋球菌细菌型、l型及回复株药敏试验
抗 生 素细菌型l型回复株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ⅴ-红 霉 素-?-四 环 素-+-壮观霉素+?+氟 哌 酸?氟 嗪 酸+?+头孢三嗪? 注:为高度敏感,+为中度敏感,-为耐药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