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伴蕈样肉芽肿一例】 缘于1977年初,先于双下肢皮肤出现散在的谷粒至高粱粒大小的红色丘疹,覆灰白色鳞屑,瘙痒,躯干、双上肢及头部相继出现同样皮损 。曾于当地私人诊所诊治,使用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皮损反复出现,以冬季为重 。
文章插图
自1994年8月始,使用乙双吗啉口服治疗,400mg每日3次,断续用药二年余;此期间病情基本缓解 。1996年9月停药,停药后全身皮损又渐增多,并于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结节,易破溃,有脓血性分泌物、结痂,以背部、腹股沟及腋下为重,溃烂处周边呈菜花样增生,瘙痒剧烈,伴疼痛 。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中毒史 。患者曾祖父及一叔父患有银屑病,家中无恶性肿瘤患者 。体检:颈部、双腋下、双腹股沟淋巴结均可触及,约花生米大小,质韧,表面光滑,可移动,有轻触痛 。心肺腹等检查无异常 。皮肤科情况:全身散在大小不一的丘疹、红斑块,表面覆灰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蜡样薄膜及点状出血 。躯干部散在大小不一的结节、肿物,多破溃,有脓血性分泌物及血痂 。背部有一6cm×8cm大小的溃疡,双腋下及左腹股沟亦可见数个3cm×4cm大小溃疡,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有菜花样组织增生,表面有脓血性分泌物附着 。毛发呈束状分布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心电图及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 。分别取背部高粱粒大小覆灰白色鳞屑的丘疹和背部溃疡右侧增生组织做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前者符合寻常型银屑病,后者示真皮中可见大片蕈样肉芽肿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核异形明显,嗜碱性,深染,大小差别显著,核分裂象可见,符合蕈样肉芽肿肿瘤期 。确诊后患者转肿瘤医院诊治 。该患者患银屑病多年,出现蕈样肉芽肿,推测可能与较长时间应用乙双吗啉治疗有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银屑病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初步探讨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脆性部位观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析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44及CD54分子的表达
- 银屑病患者青霉素和丹参治疗前后微循环改变
- 银屑病患者体外T淋巴细胞对白介素8的化学趋化功能
- 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总RNA水平分析
-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K4和p16蛋白表达
- 银屑病角朊细胞FasIceBax及bcl2基因的表达
- 银屑病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的放射免疫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