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当年 从《传道书》到《好了歌》

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当年 从《传道书》到《好了歌》
文章图片
当年 , 张爱玲看到《圣经》中的《传道书》 , 非常惊动 , 说这是从来厌世最彻底的文辞 。 她曾将《传道书》中的这一段读给胡兰成:
金链折断
银罐破裂
日色淡薄
磨坊的声音稀少
人畏高处
路上有惊慌
胡兰成回忆中所引的这一段出自《传道书》12章第一节 , 他显然是凭借记忆来写作这一节的 , 所以缩略与引错之处不少 , 原文应是“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 《传道书》之所以着力渲染“衰败的日子” , 目的是为了突出信仰的内容——“除了投向上帝归宿 , 人再也没有气力了” , “当纪念你的主” 。 《传道书》的目的是劝告人们把信仰作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 以对上帝的坚定信仰来抵抗世界的虚空 。 书中所渲染的“虚空的虚空 , 虚空的虚空 , 凡事都是虚空” ,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人一切的劳碌 , 一切作为 , “都无益处 , 都是虚空” , 确实是厌世最彻底的文字 , 但其厌世之彻底 , 在于人生在世已无一切喜乐希望 , 唯有转向上帝 。 它对此世绝望 , 却对彼世寄予了坚定的希望 。 这就是《传道书》要传的道 , 否则只剩下对世界与人生空虚的描述与喟叹了 。
作者:黎荔当年 从《传道书》到《好了歌》
文章图片
我觉得和《传道书》最接近的中国文本 , 就是《红楼梦》中甄士隐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 , 当年笏满床 。
衰草枯杨 , 曾为歌舞场 。
蛛丝儿结满雕梁 ,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 ,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
金满箱 , 银满箱 , 辗眼乞丐人皆谤 。
正叹他人命不长 , 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 , 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
择膏粱 , 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 , 致使锁枷杠 ,
昨怜破袄寒 , 今嫌紫蟒长 。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 反认他乡是故乡 。
甚荒唐 ,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陋室空堂”与“笏满床” , “衰草枯杨”与“歌舞场” , “蛛丝儿结满雕梁”与“绿纱糊在蓬窗上” , “脂正浓、粉正香”与“两鬓又成霜” , “黄土陇头送白骨”与“红绡帐底卧鸳鸯” , “破袄寒”与“紫蟒长” , 形成一对对强有力的对照 , 极言人事的无常 。 越美好越无常 , 美景良辰转眼已变样 。 人生活在这变幻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好了歌》一般被认为是映射红楼诸人的命簿 , 其实它更重要的是机锋 。 这个机锋正是脂砚斋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 。 荣、宁二府有享不尽的荣华 , 也终将摆脱不了火烬烟飞的厄运;宝、黛情深意长 , 最后也只是落个生离死别;大观园里的诸多姐妹 , 终究逃脱不了颠沛流离、身委尘土的命运 。 这符合佛家所云“一切皆空”、“诸行无常”的禅理 。 黄金不是千年业 , 红日能销两鬓霜 。 从《好了歌》中 , 我们似乎也可以读出曹雪芹劝说迷悟众生抛弃眼前功名富贵 , 信奉佛教 , 超然物外的思想 。
作者:黎荔当年 从《传道书》到《好了歌》
文章图片
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 , 不可能永远不变 , 继续保持原貌 , 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 沧海桑田 , 天翻地覆 , 一切都在生死流转和变异 , 一切都变动不居 。 黑白、高低、长短、前后、阴阳等等 , 一切都在转化之中 。 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 , 经过生老病死 , 最后在这个世间消失;山河大地、地球、宇宙 , 也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过程 。 人生如寄 , 生命个体时常要领略无常的悲哀 , 就如同飘忽不定的白云 , 谁又知道归宿何处?可人本能地追求稳定感与安全感 , 所以无常与我们所有的习性、情绪、思维、情感格格不入 。 人会升起种种我执 , 不肯接受无常的事实 , 这是一切烦恼、痛苦的起源 。 在人生的某个时刻 , 当某些突发性、袭击性和不可预计、不可理解、不可抗拒性的事件降临 , 我们都会突然感觉到生命的幻灭无常 , 于是 , 我们发现只拥有此生是远远不够的 , 我们想要追寻永恒 , 渴慕生命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托起 。 这或许就是信仰的缘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